第十五章破碎 (第3/3页)
人都到了吧?”
沈善登道:“咱们先开个小会。”
剪辑间外间有个休息区,六人坐着开了个小会。
《督公》后期的工作人员,围坐一堂。
导演沈善登,身兼数职的周奇峰,剪辑助理许凝竹,摄影师陈博宇,录音师赵琳,都是团队核心成员,经过《督公》拍摄磨合,大家关系更进一步。
众人目光不自觉望向沈善登。
如果之前的剧组召集、筹备阶段,沈善登是因为投资加导演来掌控局面,那么,经过电影拍摄,相互了解后,大家对沈善登的能力心服口服。
沈善登开门见山:“先说下后期工作安排,我负责大方向,周奇峰居中协调,具体剪辑工作交给许凝竹,陈博宇和赵琳你们负责各自的后期工作。”
“后期30万预算,正常剪辑、配音、调色,再加上外语字幕,条件有限,尽可能多快好省。”
沈善登明确了分工,众人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我先说下《督公》的定位,不再是文艺片,后期最终呈现,要便于观影,做好这个基础。”
“做好了基础,再说技术展示。”
沈善登又说了电影定位,和后期工作基调。
众人意外,但又不是太意外。
跟组那么多天,其实已经有所猜测,现在只是确定了。
沈善登简单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之前瞄准文艺片,海外冲奖,是因为我有足够的把握。”
“成绩、历史和荣光污名化,撕裂、破碎的叙事,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和地理、文化和历史进行分割,如此种种,越敏感自会受到很多追捧。”
“欧洲三大电影节,我是有把握的。它们都是意识形态机器,它们的成立在冷战,时至今日,依然带着浓郁的冷战色彩。”
“表面上电影节负责人是评委团主席,但整体流程是由艺术总监把握,而实际控制者是所在地文化部门和电影委员会共同控制。”
“文艺院线又靠当地政府投资扶持,再加上销售渠道,掌握在几个发行商手里,表面上是艺术,内在操作完全是黑箱。”
“再配合媒体上的优势,说谁行谁就行,说谁不行谁就不行。”
“同样的道理,迎合这套机制,不行也可以行。”
场面一时安静了下来。
这席话,颠覆了他们固有的认知,隐隐有什么东西在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