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叙:竹床夏夜:稻穗弯下的哲学 (第2/3页)
乡村支教经历”挑眉时,我下意识摸向西装内袋——那里没装稻穗,却装着张褪色的算术本内页。纸页上爷爷划的弯线早已沁成褐色,像道刻进生命里的田埂,而那些被稻芒戳破的洞,正漏进城市楼群间罕见的星光。)
爷爷用旱烟杆挑起那支被夹扁的稻穗,穗子在月光下簌簌颤动,像串没穿稳的算珠。他突然把烟袋往窗台上一磕:“数清这穗有多少粒,就教你咋算插秧株距。”
稻粒沾着白日的暑气,在我掌心滚成金褐色的河。刚开始数到三十就乱了,有粒稻子蹦进窗缝,惊飞了躲在那里的蟋蟀。爷爷却不恼,用烟杆在青石板上划出横道:“你看,一穗分十枝,每枝二十粒,这不就是‘十乘二十’?”他的烟杆尖跟着稻穗的脉络移动,旱烟灰簌簌落在“十”字的横画上,像给算术题盖了枚乡土的印章。
“大饥荒那年,你太爷爷藏了半袋稻种,每晚就着油灯数。”爷爷的指腹碾过一粒空瘪的稻壳,“数到第一千粒时,他说‘人活着得像稻穗,心里得有本明白账’。”这时阿青婶的脚步声从篱笆外传来,爷爷突然把稻穗塞进我掌心:“快数,数清了就知道,‘粒粒皆辛苦’不是书上的字,是汗珠子砸在泥里的响。”
蛙鸣突然停了,只有我的心跳和稻粒摩擦的沙沙声。当数到第二百四十五粒时,有粒稻子卡在算术本的破洞里——正是“六八四十八”的“八”字缺口。爷爷忽然笑了,用烟杆在破洞周围画圈:“你看,这洞像不像老井的口?数稻粒就像汲井水,看着慢,可井绳每拉一次,都在往深处走。”
(多年后在广告公司改方案时,我对着电脑屏幕上的KPI图表发呆。客户要求“用最小成本撬动最大流量”,像极了爷爷说的“插秧株距得算着,太密费秧,太疏减产”。恍惚间,掌心又传来稻粒的糙感,耳边是青石板上的算术声——原来当年那穗稻子,早把“务实”的算法,种进了我给甲方画的饼里。窗台上的算术本不知何时被翻开,月光透过稻芒的缝隙,在“优秀学生”的残字上投下细碎的影。那些被稻粒磨圆的纸角,正微微颤动,像极了爷爷用烟杆划出的等号,左边是田埂的泥,右边是人海的浪,而等号中间,是二百四十五粒稻子撑起的重量。)
爷爷用旱烟杆拨开我掌心的稻粒,有粒瘪壳滚到青石板的裂缝里。“你太爷爷那会儿,数稻种时专挑饱满的,瘪壳全攒在瓦罐里。”他忽然起身翻出墙根的旧瓦罐,罐底铺着层发黑的稻壳,“荒年时,把瘪壳磨成粉掺野菜,能多撑三天。”
烟袋锅的火星照亮瓦罐内壁的刻痕,歪歪扭扭的数字从“一”排到“三百六十五”。“这是他守粮仓的天数,每晚刻一道。”爷爷的指尖划过刻痕,像在抚摸老井的苔痕,“后来才懂,数瘪壳不是算失望,是算‘剩下多少希望’。”
这时阿青婶举着煤油灯进来,灯芯爆出的火星落在算术本上。“哟,守拙伯又教林野算‘活命账’呢?”她围裙兜里掉出把稻种,“今早筛种时筛出的瘪粒,本想喂鸡,你看能派上用场不?”
爷爷突然把瘪壳和饱满稻粒混在我的掌心:“现在数,算出瘪粒占几成。”我的手指在两种籽粒间打滑,饱满的沉手,瘪壳轻得像吹口气就飞。当算到“瘪粒三成”时,爷爷用烟杆敲了敲瓦罐:“三成瘪粒饿不死人,但要是把三成当全部,就得饿死。”
(多年后在创业公司做成本核算,合伙人吵着要砍掉“见效慢”的项目,像极了当年有人劝爷爷拔掉“长势差”的稻苗。我盯着报表上的亏损率——刚好用爷爷教的“瘪粒算法”算出:三成亏损是土壤,七成坚持才是禾苗。散会后我摸出西装内袋的算术本残页,纸角的稻芒戳着掌心,忽然想起爷爷说的:“筛种时别扔瘪壳,埋进土里,说不定能长出新稻。”
窗外的霓虹透过百叶窗,在报表上投下格子状的影。那些被稻粒磨圆的算术本纸页,此刻正压在键盘下,而“三百六十五”道瓦罐刻痕,不知何时变成了我电脑屏保上的进度条——从田埂到人海,原来所有的“数算”,都是为了在瘪壳里,找出能撑到秋收的重量。)
爷爷忽然从瓦罐里捻出把瘪壳,在青石板上摆出弯月形。"看,这是稻穗的骨。"他用旱烟杆拨弄瘪壳,缺口对缺口,竟拼出稻穗的轮廓,"当年你太奶奶饿昏前,用指甲在墙上划稻穗,划到第三笔就没气了。"
阿青婶递来半碗浆糊,爷爷用竹片蘸着,将瘪壳粘在破报纸上。他指尖的老茧蹭过瘪壳的凹痕,像在抚摸岁月的坑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