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土地 (第1/3页)
上君积德安民,凭什么让他们格局打开?
答:上君把他们当成自己人。
公、私的道理,丞相的公孙弘都讲了,如果听不懂,旁边绣墩上那位大将军还略通些拳脚。
几乎所有的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都察觉到深深地危机感。
老相国话里话外的意思,以民为本,恢复民生,君臣一心,共赴时艰。
再简单点,接下来的新政,要让利于民。
而能让老相国兜了这么大的圈子,将所有人都装了进去的新政,能是什么呢?
不会是……聪明的朝臣望向宣室殿内,阳光透过门窗,老相国的脸颊半晴半阴。
“我朝承袭秦制,《治秦九论》中的《田论》,也是其中之一,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可买卖之法令,然时过境迁,已经到了要改变的时候。”公孙弘的声音庄严而又恢宏。
宣室殿内外立时哗然。
何谓井田制。
是从夏朝而始的封君所有制,也就是天子拥有天下所有的土地,将土地分封给了诸侯,诸侯控制土地,再把土地分配给大夫,大夫再让农民耕种,农民在自己那块土地之外还要给朝廷多种一块土地,而这块土地,即公田,产出完全归封君所有。
但井田制太过于理想化了,标准的“井田制”,是将土地分成一块块九百亩大小的正方形区块,再在每个区块中横画两道,竖画两道,如同一个“井”字,将土地分成大小均等的九块,周边的八块分给八户人家,中间的一块则是公田,公田的收成归属于封君。
这天底下哪里找这么一块块九百亩的正方形土地去?
即便有,在分配与再分配上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有一户人家劳动力少,种不过来,有一家一大堆儿子,地不够种,怎么办?
儿子们长大了,分户口单过后,新地如何安排,旧地又怎么解决,都是此制下的弊端。
井田制曾把散落在华夏大地零散无序的农人们编织在一个框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