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这一生当中,不可能具足所有功德,不可能!你受持这一部经,你另外一部经就比较弱;你的思想分别力很强,你的禅定就会弱一点。有些人持戒的功德大,有些人禅定的功德大,各式各样的功德,我们内心,就是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德,我们也赞叹别人的功德。我们对别人的功德也赞叹,这样子你为自己以后栽培一个好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随喜功德」来对治我们的嫉妒心。
第六、「请转法 轮」
第七、「请佛住世」
第八、「常随佛学」
前面主要就是一种福德资粮跟忏悔业障,六、七、八就是我们要去栽培智慧的善根。怎么成就智慧善根呢?
有三个次第:第一个「请转法 轮」。我们内心当中要对法的欢喜心,请转法 轮。法是谁要传呢?「请佛住世」,必须有佛菩萨、善知识的住世,对能说法的人,生恭敬心。有这个法、有能说的人干什么呢?「常随佛学」,我们就开始有次第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佛的菩提心来自于六波罗蜜,这个是常随佛学,恒常的学习佛陀的一切功德,当然主要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这个就是成就了自利的功德,包括忏悔业障,积集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有般若波罗蜜使令我们的心庄严,有福德使令我们的身也庄严,身庄严、心庄严、身心庄严,福德智慧两足尊,两只脚站的稳稳的。
第九、「恒顺众生」
接下来做什么事呢?「恒顺众生」。我们具足福德智慧两种庄严以后,我们开始要思惟,这一切众生都在苦恼颠倒当中,这众生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他都是我过去的父母,他们都曾经以最大的爱心来照顾我们,对我有很大的恩德,所以这件事情我应该要承担起来,这个时候你的大悲心开始活动,再依止你的善巧方便,就是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差别的根机来为他说法,成就利他的功德。
第十、「普皆回向」
有这个自利的功德跟利他的功德以后呢,我们最后做「普皆回向」。我们不是说有这种功德干什么?「我下辈子要做国王。」不是这样子,不是这种有漏的果报。我们要把这种殊胜的功德做三种的回向:
第一个回向法界众生,苦恼的众生,使令他们离开一切的痛苦,而且得到种种的快乐,五欲的乐、三昧乐、涅盘乐,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是跟大悲相应。
第二个回向无上的佛道,这是约着大智慧来说。前面两个都是一种现象界,佛法界、众生法界。
第三个回向真如理,二空真如理,从法性的角度来说,这一切功德都是不可得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内心当中虽然修习广大的功德,但是这一念心还是寂静住,观察这些功德从法性的角度都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无住,以无住为住。这个就是回向二空真如理。
这个是普贤菩萨他告诉我们依止这十大愿王,你能够在念念当中,急速的成就诸佛的功德海,有这十个法门,十大愿。
(二)、【王】
其次我们解释什么叫做「王」。这个「王」有自在义,自在,就是你做这件事情,没有人能够障碍你,就是国王于五欲有自在义,国王要得到财、色、名、食、睡,没有人能够障碍他,他过去的福报,但是这个地方指的不是这个意思,它指什么呢?什么样的自在呢?我们先看空间上的自在,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乃至回向无有穷尽!】
这十大愿王在修行的时候,是以什么心情来修呢?就是说你内心当中要思惟,虚空界尽,这一切的依报的国土,假使是有穷尽的话。乃至于这一切的正报的众生。它的众生界尽是约果报,众生业尽是约业力。众生的烦恼尽就是烦恼,就是众生的惑业苦,就是这个烦恼业力果报,这是正报。就是说,即使这无量无边的虚空,无量无边的众生都穷尽了,但是我这一念礼拜,乃至于普皆回向的十大愿王,我还是一样没有穷尽,我还是一样不断的礼拜、赞叹、供养乃至于回向。换句话说空间不能障碍我,这是不容易,譬如说你今天来到道场,这个环境的摄受你能够礼拜,你到了都市的杂染环境,你就没办法礼拜了,你心随境转,你就得不到自在,你这样子就是怎么样呢,你只是修十大愿,不是修十大愿王,你的空间一改变,你就修不下去,没有自在力了。
其次从时间上来说,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前面是约空间的无障碍,这个地方是讲时间。我们修十大愿王是什么心情呢?「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也是不容易,今天修明天修,今年修十年修,尽未来际的修,内心当中没有疲厌,这个也是不简单的,时间不能障碍你,这是时空无尽,这个叫做「王」。这是在我们因地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看约果德。在《普贤行愿品》它解释了十大愿王的内容以后,它最后就讲出修这个法门的功德,我们把它念一遍。
二、约果德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
佛陀说「又复是人」,这个修十大愿王人,到临命终的时候,最后一剎那,他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四大开始败坏,内心开始散乱,最后一剎那有什么现象产生呢?这以下就说出了,「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我们生命体所依止的色身,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开始散坏,我们虽然用很好的饮食来滋润它,用很好的衣服来照顾它,但是它还是一样被无常的力量所破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我们所爱的亲属,我们付出很多的心血,但这个时候我们带不走了,舍离了,就是这个无常败坏。「一切的威势悉皆退失」,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得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受到人家的尊敬,但是这个威势呢,到临终的时候悉皆退失,乃至于辅相、大臣,宫城内外种种的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前面的珍宝是我们看得到的,这个伏藏是藏在地下看不到的,你怕别人拿去,把它藏在地下。这一切的珍宝无复相随,你花了很多的精神体力去积集这些珍宝,但是这个时候它也是带不走的。
这个意思是,我们讲真正归依处,这件事情我们的确要想一想,我们凡夫的心情所思惟的事情跟真实相是有一点出入,是有出入的,我们认为珍宝是我们依靠处,我有珍宝就能够快乐;眷属是我们的依靠处,有眷属也能够快乐;有威势,我们这个色身的强大健康这都是依止处。但是我们看这段经文,这些事情是靠不住的,这一切无复相随。临命终的时候,这个时候谁能帮助我们呢,怎么办呢?「唯此愿王,不相舍离」,这个时候我们平常在佛堂当中,所积集十大愿王的功德,诶!它出现了,它不舍离你,它怎么不舍离你呢?「于一切时,引导其前」,就在你这个临命终的时候,最无助的时候,你内心不知道归依谁的时候,这个时候它的功德力就像光明一样出现,引导你这一念心识,「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是这种功德,它能够引导你这一念心,跟弥陀的本愿感应道交,所以说这个是真正的依止处。就是说十大愿王,它在你临命终的时候,它是不可破坏的,它不会被无常的业力所破坏。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什么事情是真实的,什么事情是虚妄。如果我们把这个时间往后面看一看,我们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事情,你会知道这件事情。这个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的整个修因跟证果。好,我们再回到讲义。
这当然是《华严经》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种大根器修行净土的方法。有些人说:我的根器不行,不能修十大愿王,怎么办呢?还是有办法。我们看第二个经典它的传承。
【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
前面的《华严经》当然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这是一种大乘的善根成熟菩萨所修的。在净土当中,它又开出一个特别的方便,就是在《观经》的九品往生当中,有一个下品下生,这个下品下生是什么境界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他平常是做什么事呢,造五逆的罪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乃至于十恶,乃至于具诸不善,就是什么恶事他都敢干,这个人大概是不深信因果的,这是一个平常的因地。这个人到最后怎么办呢?「临命终时,地狱相现」,临命终时,这个罪业太重,花报就现前,这个地狱的火。这个中阴身现前,就是马上从中阴身要转成正式的果报,就是我们讲前阴中阴后阴,前面的五阴已经是被无常所破坏,下面的地狱的五阴?还没有生起,这个时候有一个过度时期叫做中阴,这个时候他就看到什么中阴呢?看到地狱的中阴,就是地狱的猛火现前。这个时候,在这个紧要关头有点转机了,我们看什么转机呢?「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这个时候就在紧急的情况,这个善知识,特别是指对净土法门有了解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就「教以念佛」。
「教以念佛」这个地方,印祖讲的比较简单,但是从经文来看,它是两个内容:第一个、这个善知识要告诉他要忏悔,告诉他因业果决定,你造的恶业,这个是地狱的果报,你要以忏悔心来断相续心,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再介绍他成就净土的因果,怎么样念佛、怎么样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就先赞叹极乐世界的果德、极乐世界的庄严,然后再说明它因地的修行方法。就是第一个先教他忏悔,先破恶然后再生善。这个人也是有善根的,我们看,他听了以后「彼即受教」,他就接受了,接受了以后「称念佛名」,这一念心至诚恳切的来忆念弥陀的名号,乃至于「未满十声」,这个时候「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这个意思就是说,他以十句佛号的功德,把一个地狱的众生,转成一个佛道的众生,因为他到极乐世界必定成佛故,必定成佛。
极乐世界,我们讲它是不退转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到那个地方,你在那一期的生命决定成佛。这个十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力量,把一个十法界里面最低法界的众生,把他超生到佛法界,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当然这个理论上,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无自性,这个理论也是真实的,业力没有自性。这一切法没有自性,从因缘的角度来说,这当中有个道理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讲出了三力不可思议,就是说一个地狱的中阴身的众生,凭什么往生极乐世界,就凭他这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他这样子一听回去以后,有三种功德力:
第一种、心力不可思议
他在临终的时候,那一念心是无前念、无后念,非常猛力。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他能够念的那一念心不可思议。
第二种、法力不可思议
他所忆持的是一个万德洪名,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换句话说,阿弥陀佛把所有的功德放在这个佛号、放在这个声音上,这个万德洪名,所以他这一念心,跟弥陀名号一接触的时候,这个功德力就产生出来。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是没有香气,「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我们这个身体跟香气一接触呢,这个香气就能够跑到我们身体里面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万德洪名亦复如是,这个万德洪名的功德力,就渗透到我们内心里面去了,法力不可思议。
第三种、佛力不可思议
佛的那个大悲心,佛陀是没有灭度的,这件事我们应该要清楚,《法华经》佛陀很认真的说,佛陀是没有灭度的,佛陀所灭度的,是那个我们能够见闻觉知的丈六比丘相,那个应化身。佛陀那个无量功德的清净法身,那个灵灵觉觉的佛性,昼夜六时恒常的在加被我们。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他没有休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他的功德是存在法界的,但是你必须要念他的佛号,才能够跟他的大悲心接触,感应道交。
所以这个地狱的众生,他念这句佛号以后,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他这一念心就依止弥陀的名号,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佛陀就放光照射,那么这个时候就接引往生。三力不可思议,就凭着这三力,转地狱的果成金莲花,所以这个的确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人,它的意思是说,他完全没有学佛,他什么时候才学佛,他临终才开始学佛,他在短暂的时间,发出那么大的功德力,这个是一个净土的他力门的特色,当然对我们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这个是把净土摄受众生的最低的也标出来,前面的《华严经》是一个法身大士,上至文殊普贤,这个地方是把净土的最差的标准也标出来,下至五逆十恶。
第三段印祖他又引了一个经典来做前面的总结。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集经》上说,在这个末法时代,有亿亿人修行,但是罕一得道,即使有亿亿人修行,但是很少有一个人成就圣道。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每一尊佛的出世都是有三个阶段,正法、像法、末法。当然这个对佛陀的法的本身、佛的法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障碍的,佛的法永远是清净庄严光明的,但是能够依止法的这一念心就有差别的。在正法时代众生那一念心,善根深厚业障轻,所以它跟正法一接触的时候,很快就成就圣道,你看舍利弗、目犍连尊者出家以后,七天成就阿罗汉果,他的障碍少,善根深厚。佛陀正法过去以后到像法,众生这一念心就差了,善根淡薄、业障也重,障碍也重,圣道力量就薄弱,就是禅定了。到了末法时代,我们这一念心,善根就是非常薄弱而业障就很重,昏沉掉举、掉举昏沉的障碍就很重。即使我们这一念心很想去修止修观,很想去忆持佛陀的正法,但是我们这一念心跟正法之间有障碍,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跟正法不能接触,什么障碍呢?就是掉举昏沉,所以我们就很难成就圣道。那怎么办呢?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个地方这个「唯」要注意,就是唯独,就是在所有法门当中,唯独依止念佛法门才能够度脱生死。这句话,佛陀的意思是这样子,唯独。
所以到末法时代,我敢说,到最后最兴盛的是净土念佛法门。我知道一个密宗的道场,他也打佛七,当然我们能够体验他的心情,他的教义上依止密教,但是他很清楚「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个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理论讲的再高,目的就是要成佛,而成佛的快捷方式,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虽然教理上依止密教,但是他也打佛七,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一个很正确的抉择,契理契机的。
这以上就把印祖有关净土的传承,从最高到最低,做一个拢总的介绍,这以下就结劝。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从前面三部经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念佛的这一个法门是上圣:从《华严经》的文殊、普贤;或者下凡,最低的就是《观经》的五逆十恶,都能够修行成就的法门。「若愚若智通行之法」,有智慧也好,没有智慧也好,你只要一句弥陀念诵听,具足信心,具足愿力,就能够跟弥陀本愿感应道交。拢总来说就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这个是把净土法门的特色,用两句话表达出来。
这意思是说,从难易来说,是下手易而成功高。当然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它所成就的不是人天的果报,也不是二乘涅盘而已,它是要成佛的!这个法门是让你成佛的法门。它的殊胜在于下手易,这句话是相当重要,特别对我们末法时代,这一念散乱心的人特别重要。这个法门太微细的时候,我们都修不来。
但是你告诉我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件事我做的到,我老老实实的念从心起,然后嘴巴把这个声音念出来,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件事我做的到!我把这个声音听到,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件事我做的到!而且我不但平常做的到,我临终也做的到!就是很实际的能够做到。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用力少就是时间上来说,前面是约难易。就是说这个法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