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3/3页)

也不一定要你多生多劫,乃至于你到临命终的时候,十念都往生,时间上也不是很多,但是它的效果非常的大。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永永远远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在那一期的无量无边阿僧祇的寿命当中,亲近阿弥陀佛,直接到成佛为止,完全没有退转的因缘。所以这个时间是很殊胜,那么为什么有这种殊胜呢?印光大师就讲出他的道理。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

    因为这个法门他跟其它法门的不同,它是专仗佛力,你不是靠你的本事往生的。这个意思是说,佛陀是把这个功德成就了,这是一个果地教,阿弥陀佛把这个极乐世界已经创造出来了,不必你去成熟众生、庄严佛土,不必了。这个极乐世界成就以后,我怎么进去呢?你就依止这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你就能够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你这一念心就能够进入到弥陀的功德大海去。换句话说专仗佛力,你只是归依而已,我们只是做一个归依的法而已,我们哪有这个资粮去成就这个正报庄严、依报庄严,哪一个功德是我们成就的呢?都是现成的,我们只是把现成的功德,我们这一念心去归依,这样子。所以「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这个其它法门是没办法比的。

    最后讲出一个譬喻:

    【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

    印祖说,古德讲出一个譬喻,其它的圣道门,唯识、天台、中观,在断烦恼了生死的过程,就好像蚂蚁上高山,一步一步的,从最初的外凡到内凡,乃至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回小向大,初定、二定、三定、四定,就是无量无边的一个长远的菩提道,这一路是充满了心酸的菩提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这中间很多让你退转的因缘,特别是在分段生死,这个地方是是非最多的,所以我们有一件事要想一想,我们今天会在年轻的时候出家,或者准备出家,或者好乐出家,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就是我们过去在佛法当中栽培善根,但是我们为什么在这个生死当中,这舞台当中进进出出,现在还在流转呢?怎么回事呢?我们相信法力不可思议,佛陀的正法是药,真的能够治病,怎么我们服那么久,还是在这个地方流转呢?就是退转这个地方出了问题。

    我们从外凡到内凡,到暖、顶、忍、世第一。到暖、顶的时候还是会退转,到忍位的时候不退转,在这个「忍」之前,烦恼会障碍你,你修行的好好的,烦恼一活动我不修行,我要回家去。天魔会障碍你,你有修行,但是你过去有跟众生结恶缘,刚好这个众生在鬼神道,而且他有大的福报力,他是一个鬼王,糟糕了!他会来障碍你,天魔会障碍你。烦恼魔、天魔、五蕴魔,你修行得好好的,哎呀!身体出毛病了,不是肝出毛病,心脏出毛病,腰疼,打坐十分钟腰就痛,这五蕴的身心它障碍你,你过去造的业,这个烦恼障、业障、报障障碍你。死魔会障碍你,你修止修观,内心一片寂静,功夫相应的时候,糟糕了!你的寿命到了。这死掉以后,下辈子重来,又重新开始。

    所以蕅益大师讲,所有成佛的菩提道当中,分段生死最难透脱,你这个分段生死跳过去,后面就顺了。位不退以后,这个圣人在修行,不像我们凡夫有种种的挣扎,也不会有退转,他这个心就是不断的往前走不会退。所以说「蚁子上于高山」是对的,这蚂蚁一直爬一直爬,很辛苦,但是他一不小心就从高山掉到原地上,掉到原地从头开始,所以这个地方是有问题的。那怎么办呢?

    「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我们能够仰仗佛力,就好像坐船又轻松,心情又愉快,这个时候又顺水,没有退转的情况,这是古德的譬喻。印光大师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印光大师他同意,这句话是他同意前面的说法,他认为这个是形容的非常恰当,这样子形容是对的。这个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教起因缘,等于是把净土的整个教法的因缘,做一个全盘的介绍。大家有没有问题?

    好,我们再看甲二、正文。前面是一个前言,我们等于是介绍说法主跟所说的法。

    这以下就正式说明净土法门的修行内容,怎么能够保证今生往生极乐世界,要透过什么方法,这有五个次第。

    第一个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第一个次第,我们把科题解释一下,

    什么叫「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呢?

    就是说我们修净土人的内心,要真为解脱三界的生死,真是为了解脱三界的生死,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换句话说,我们念佛人,你的因地发心要正确,你不要念佛而内心想到说,我下辈子要做什么转轮圣王、做大富长者,你不要这样子,你这个因地的发愿,跟弥陀没办法感应道交的。你应该要思惟生死的苦,厌弃三界的依报、正报,一心的要求得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真正是为菩提道求生西方净土,要改造自己的生命体,不要再使令这个有漏生命再相续了,就是这种心情。

    我们分成三科:

    甲二、正文

    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分三:丙一、厌离娑婆二 丙二、欣求极乐 丙三、结示劝修 今初

    先思惟娑婆的苦,再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第三结示劝修。看第一科「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分两科: 丁一、思惟苦谛 丁二、痛念无常。

    丙一、厌离娑婆二

    丁一、思惟苦谛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洁净处,或不恭敬时,但宜默念,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不但不恭敬,又且伤气,久则成病。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居士既能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好,我们这一段经文分成四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个总标。

    【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

    印光大师第一个先赞叹这个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怎么样呢?是背尘合觉。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一句弥陀念诵听,在当下我们这一念心,就念念的离开了这个染污的六尘,这个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因为它有染污我们内心的功能,所以叫做尘,这个尘是染污义。我们背弃了六尘干什么呢?合觉就是趣向于我们的觉性,就是讲佛性,背尘合觉就是返本归元,简单讲这个本跟元就是觉性。这是一个所有法门当中第一妙法,前面也说过「以其专仗佛力故」,因为冥冥当中有佛的大悲愿力的加持,所以是第一妙法。

    【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

    那么在这个法门当中,特别是在家人特别的亲切,特别的契机,怎么说呢?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在家人为了生存要工作的,工作在这个世间,这种尘劳的境界,就像蜘蛛网一样把你网住了。事务多端,忏公师父说万丈红尘,事务多端,我们这一念心被这个万丈红尘七干扰、八干扰以后,一天工作完了,到佛堂,虽然想要摄心参禅,虽然想要静室诵经,但是「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要到佛堂的时候电话响了,事情又来了,这是外在的环境不允许;或者有什么障碍,或者是有人护持,你有环境,但是力不暇及,你这一念心没办法集中,一坐下来(这一段文字音频中没有)不是昏沉就是打瞌睡,不是打瞌睡就是昏沉。所以力不暇及,怎么办呢?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这当然是对在家人来说。

    不过我们看隋唐时代的出家人,跟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有点不太一样。那个时候出家人是一心行道,现在的出家人外缘也是很多的。所以净土法门,对我们这个末法时代的出家人也是很重要。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们当然都是从世间来到寺院出家的,从世间的尘劳来到清净的僧团。我刚出家的时候,是民国七十六年四月来到佛学院,那个时候佛学院刚创办,我那个时候学前教育三个月,我听课的时候,老师讲一个半小时,我听不到十句,大部分都打妄想,很想听,但是就是奇怪,一听下去,就是那个粗重心干扰我;到了半年以后好一点。到二年级的时候,老师每一句话,我完全听得清清楚楚,我一个半小时几乎都是明静而住,没有昏沉、没有掉举;没有掉举、没有昏沉,我这一念心完全跟着老师的法义在走。到第三年的时候,老师讲什么我马上背起来,当下就背起来了,不必等到考试再去背。就是他一讲,我就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而且就把这个名相给背起来,把那个字给背下来,所以我们到三年级的时候,老师讲什么,我们下去马上能够背出来。这表示什么?这个心,的确这个僧团它有慢慢慢慢的寂静的状态,那个堪能性会增加。所以我现在能够体会大家的心情,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不过你现在的心粗重,就是要努力改造。你有在努力改造,你会进步快,你就是经常提起精神,训练自己在一个所缘境专一安住、相续安住,这个心要训练它。多拜忏、多打坐、诵经,以清净的正法,来洗涤我们这一念心,净法熏习,它就能够转变。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者是情势上没办法,或者是我们心力没办法,所以只好靠念佛最为方便,因为这个念佛法门,它的所观境简单分明。这是一个总标。

    这以下就正式说明念佛的方法。这个念佛方法有三段,

    第一段、静中修

    【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

    或者是早课,或者是晚课,在佛前随分随力,随你有多少时间,就做多少定课。做什么定课呢?它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先礼拜。我们到了佛堂,修净土法门先礼拜,身礼拜,口也赞叹、称念佛名,意也观想,就是善导大师说的三业专修:身礼拜、口称名、意观想。礼拜一段时间以后,你可以稍为经行一下,让你气顺畅,身体也是一样,从粗到细,经行也是一开始,走快一点;慢慢走慢一点,走到最慢的时候再坐下来,这个时候你身体不动,就你这一念的明了心来忆持佛号,就是持念佛名。持念佛名完了以后再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这个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有三个次第。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随分随力」,我们做定课,蕅益大师的意思,他说宁可少、不可草。你宁可在有限时间当中,你宁可念少一点,而念的清楚一点,不要为了赶数目念的含糊拢统,不要这样,养成一个等流习惯不好,宁可念得少一点,念得清楚一点。印光大师他也有这个意思,后面会说明,这是要清楚分明。这是在「静中修」,就是你的外缘完全放下的情况。

    但是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也不是完全没有事,在动中怎么办呢?要不要修呢?也应该修,怎么修呢?

    第二段、动中修

    【除此之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行住坐卧,或者是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的时间,一切的空间都能够念佛。怎么念呢?

    【但于洁净处,恭敬时,或出声、或默念,皆可。】

    如果这个环境是干净的地方,我们内心也是恭敬的状态,你能够出声、也能够默念都好。出声是比较能够摄心,但是出声久了以后伤气,所以我看蕅益大师《灵峰宗论》的意思,他说你最好是出声一枝香,默念一枝香。默念是养神,就嘴巴动的,默念是嘴巴要动叫默念,金刚持,默念一枝香,再出声一枝香。这个动中修。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出一个观念,它说初学者修学法门,一开始我们的心比较粗重,不要有太大段的时间。譬如说我念佛,我一开始就要求我自己念一个半小时,不要这样,因为你的心没办法静那么久,而你太过勉强,会使令你产生一种疲厌的心。疲厌的心生起的时候,你下次再念这个佛号的时候,会有问题!就是你本来是思惟佛号的功德,你内心有至诚归依了,但是因为你念得太过分,你内心冥冥当中,对佛号会有一种排斥的心情,好像说你吃一个好的菜,你吃了太多,你下次再看到这个菜的时候,心情就有排斥的心情。所以宗喀巴大师劝我们说,你刚开始修,你宁可次数多一点,时间少一点,少食多餐。我发觉这个方法很好,所以这个会用功的人,他就是不同,他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就是不同。

    我举一个例子,譬如说我们排班,我们不是一排班就马上就开始,有些人早到,有些人晚到。但是有时候我们会早到。早到,我们这一念心干什么呢?打妄想?这个时候你就是提佛号,你经常训练自己提佛号,你就是三分钟、两分钟都好,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你念它个一片、两片都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一念心,短暂的专注是做的到,而你每天这样子不断的提佛号,提久了它就不同,这个佛号跟你的因缘就深,它在你心中的力量,就会慢慢增长,就像印刷一样,你今天印刷,明天印刷,它的颜色就鲜明,你久久不印刷,它就模糊,这个就摄心嘛。所以你要会利用整个佛学院片段的时间修行,三年下来,你不要看这个片段的五分钟、十分钟,你三年下去就不得了。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大段的时间,八点半到九点半的拜佛,但是你不要忽略了片段时间,因为这个时间它不容易昏沈,它时间短,它容易专注。所以讲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对的!看你会不会利用。或者出声、或者默念都好,这个是在洁净处恭敬时。

    但是有时候我们到不洁净的地方,譬如说厕所、浴室。或者是不恭敬的时候,譬如说我们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但是还没有睡着的时候,这怎么办呢?「但宜默念,不宜出声」。这个时候不要出声,嘴巴动就好,不是说此时处不可念,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你睡时出声念,不但不恭敬而且伤气,久则成病。你在这个时候躺在床上,不但不恭敬,而且你时间久会伤气,时间久就成病,你身体有病,就不容易再修行。所以印光大师说「默念功德,与常时一样」。不管是出声念、默念都一样,要紧的就是你是不是摄心专注、虔诚恭敬,就是这个心的问题。这个是「动中修」。我们在动中,你要经常提佛号,自己不必靠地钟的引导,不必别人起腔,也不必大众声给我作拉拉队,都不必,我单独的把佛号提起来试试看,单独的提佛号。

    【所谓念兹在兹,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也】

    念佛就是念兹在兹,把佛号当做本命元辰,经常把它抓住、执持,不要失掉,乃至于在「造次」,「造次」就是在很匆忙的时候,你自己很匆忙的时候,匆忙的时候佛号能够现前。「颠沛」就是很狼狈的时候,譬如说你病苦很严重的时候,佛号也能够现前,这个就是念兹在兹。不过你刚开始还是要在「静中修」,你在静中修,先成就念佛的力量,然后你在面对烦恼活动的时候,你才能够转念念佛,以佛号来取代妄想,你没有静中修的基础,你在动中修就不相应。所以印祖他是先讲到早晚课,再讲到动中修,最后总结:念兹在兹。

    好,我们今天先讲到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