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6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6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6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听大富长者的招呼,相安无事,也过得非常的快乐。但是有一天,大富长者就离开了家庭,到其它地方去了,小孩子就失去了父亲,以后大家就开始颠倒。颠倒了以后,就是很多的蛇也跑进来了,一些的野干、一些的毒虫都跑进来。小孩子也不知道毒蛇的过患,就跟它们玩在一起了,这个地板搞得很脏,乃至最后整个房子就起火燃烧。这个时候,大富长者回来,哎呀!不得了!子女在大火当中,跟这些毒蛇搞在一起,非常的危险。大富长者过去就跟他们讲:哎呀!你们这个房子不能住, 怎么办呢?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车子,有三部车子,这个车子能够乘着你在虚空到处游玩,神通三昧,种种的快乐。这小孩子就把这些野干、毒蛇给放弃了,也把这个三界的火宅给放弃了,跑到外面。跑到外面去以后,佛陀就给他一部大车,而不是给他三部车。

    这个比喻,佛陀为了一佛乘的缘故,而分别说三。这意思就表示说,我们内心过去的业处,是习惯于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活动的, 我们过去是这种思想,很习惯的,而且我们好像也不想改变。所以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毕竟佛号我们是归依的没错,但是它是一个生疏的境界,你在佛号当中,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这是我们的一个希望,所以我们的心,随时会跑出去,又回到我们过去的业处活动,就是这种境界。因为熟境界嘛,很习惯。

    那这怎么办呢?「观苦等过患」,这个时候智者大师说「诃责」。诃责五欲的方法,你思惟这五个业处,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这种财色名食睡。怎么说呢?

    [譬如怨贼,夺功德故]。你就思惟这五个处所里面,很多的怨贼,我好不容易赚了很多的钱,把这个钱保存起来,辛辛苦苦,这个贼一来,把我钱都偷偷走,五欲亦复如是!夺功德法财故!你思惟这个业处,它就像贼一样的破坏你的功德,譬如怨贼,夺功德故。

    第二、譬如毒蛇,害慧命故,我们身体很健康心情也愉快,这个身体能够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被毒蛇咬到以后这个生命就死掉,五欲亦复如是,他会毒害我们法身慧命,我们在五欲这个业处里面造作活动以后,会把我们过去所栽培的这种善根,这种法身慧命、特别指的是智慧给破坏掉,害慧命故。

    又:譬如大火,不寂静故,我们在五欲当中,内心不寂静,不是真正安乐。

    譬如污泥,令染污故,使令我们内心染污的原因。

    你就是用这个怨贼、毒蛇、大火、污泥这四个譬喻,来诃责我们这一念心,使令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可以到那五个地方去活动,不可以去!思惟苦等过患,令心生厌离,使令我们对于过去很熟悉的业处厌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比较老实在佛号安住,这是第一个方法,用诃责的方法。

    其次「作意无常等,破除掉举心」。这个是更细的观法,前面是思惟它的过患,这个是一种无常跟无我的智慧,来破除我们掉举的心。

    这个是破除能掉举的心,前面是诃责我们所缘的境界,就是观察我们这一念掉举、不寂静的心,觅心了不可得。祖师说:「弟子心不安」,我们这一念心,在种种的业处里面造作,内心不安怎么办呢?请和尚安心。初祖说:「将心来与汝安。」

    觅心了不可得

    吾与汝安心竟!

    所以我们能够观察这一念的不寂静的心的自性不可得,我们这一念心就寂静下来了。这种是更细的方法,觅心了不可得,破除掉举心。这两个都是属于观的成份:一个是以过患来诃责;一个是以智慧来破除我们那个自心,这都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不寂静的心,能够寂静下来。

    二、昏沉

    这个昏沉的相貌是心不明了。前面的不寂静,它的明了性是没有失掉的;这个昏沉,就是我们能观的这一念明了性失掉了,沉默,这个是痴,痴心所所摄。

    那这时候怎么办呢?宗喀巴大师他提出两个办法:

    「思佛像等,诸可欣境。修光明相,策举其心。」有时候我们用功,用五欲的境界来诃责自己;但是这个时候的内心的法喜,还没有生起来,我们修行人会有一种类似苦闷的感觉。《智度论》说,内心有一种忧,忧的感受生起,它不是苦而是忧。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过去很喜欢去那个业处玩,现在不能去。不能去,我内心当中希望的那种清净庄严的功德,它没有生起,我弃舍了五欲,但是佛法的清净法乐还没生起,这个时候是最麻烦的!这个时候完全靠信心在支持我们,内心会有一种沉闷、忧的感受。

    有时候这内心明了心会慢慢沉默,特别老参会有这种情况,这怎么办呢?「思佛像等,诸可欣境」,这个时候你看看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个「等」就包括依报,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这都是我们以后所要依止的处所,把我们内心那个欣求的心,那个快乐心给带动起来。因为前面的昏沉是一种沉默,这个时候把沉默的心给提起来,太沉了,提起来,就是思惟佛像等等,用你欢喜的境界,来把这个沉默的心提高。

    或者「修光明相,策举其心」。或者你就把眼睛打开,这个「修」者取也,你依止眼根,取莲花灯的光明。有光明相,它就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黑暗的心能够策举,策举我们这一念黑暗沉默的心。所以你要昏沉的时候,你不能闭眼睛;你一闭眼睛,你的昏沉更严重。正常的情况是合眼没有错,但是你一昏沉的时候,眼睛要打开,你去寻求附近有没有什么光明的相状好取,就去取那个光明相,这个对治昏沉。换句话说,我们在佛号当中,一个标准的相貌,是要明了寂静、寂静明了,明静而住,这是一个念佛的标准相貌,即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明静而住,这是一个标准的相貌,只要当中有不明了、不寂静的情况发生,都应该对治。这是讲到摄心的方便,跟破除障碍的方法。

    我们再看附表第八。

    附表八 — 一心不乱

    (一)九心住(欲界定)

    — 糅合《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略论》—

    前面的「念佛摄心方便法」,是一个因地的修行,以下是讲到它的功德相貌,你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当然执持名号的目的,是要成就一心不乱,但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是相当的广,我们提出了两个:一个是「九心住」,所谓的「欲界定」;第二个是「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两个相貌,我们修行应该要知道位次,才不会起增上慢,喔!你念佛念到怎么样?你一心不乱了,其实没有,这个就是增上慢。为什么会增上慢呢?因为你不能善知位次,这是不可以的,错认消息。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现在念佛的境界到什么程度,要清楚。

    这个「九心住」有九个次第:第一个是「内住」。我们看它的内容:

    第一个、「内住,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

    我们过去要不管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的业处,就是五欲的境界,到处攀缘。在这五欲当中,把它给摄持起来,摄心,把这一念心给抓住。抓住干什么呢?「令住内境」,使令它安住在我们的佛号所缘境上。当然这个地方不是完全强迫,也有一点强迫,但是这当中必须有一点抉择慧相应。就是你在念佛之前,你应该已经抉择了,你为什么以佛号为所缘境?因为这个佛号是一个大功德法聚, 这个万德洪名,可以使令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你经常去亲近这一句佛号,可以使令你业障慢慢的消灭,福德智能的资粮,慢慢的增长起来,这第一个。第二个可以使令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就是不断的思惟这个所缘境,这个业处的功德,你就能够「摄心令住内境」,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等住,于内所缘相续安住。」

    这个「等」就是前一念跟后一念相随顺,叫做等。我前一念是安住在佛号上,下一念也是安住在佛号上,这个时候,前一念跟后一念是相随顺的,不是相违背,名之为等。「于内所缘相续安住」,前面的「内住」等于是一个专注,专注力;这个是相续,这个时候必须使令你佛号能够相续安住,相续力。所以「内住」、「等住」是一个总相,「九心住」的总相,后面的是别相。

    第三个、「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乱,速当了知,还令安住前所缘境。」

    我们在这个「等住」的时候,心中有一些佛号的相续力,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觉察。就是说,我们跟五欲的境界很熟,有时候跟它在一起,我们都不觉得,因为很自然。到了第三「安住」的时候,它有一个好处「速当了知」。就是说,你从前面的「内住」、「等住」以后,你慢慢把这个佛号的等流性给建立起来,在你这一念的无明妄想当中,建立起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妄想生起的时候,你知道你打妄想了,可能这个时候还不能转变它,因为你的力量还比它薄弱,但是起码你「速当了知」,你能够马上能够觉察。

    这个「安住」,内心安乐,也是蛮重要。这个富贵人的境界,内心还是不安。的确!我们内心当中,会觉得五欲的境界是我们的,我们总是觉得在那个地方造作快乐,其实这个五欲的境界,增加我们内心的负担、不安,所以必须要吃安眠药,我们很怕失掉这个五欲的境界。但是我们念佛不同,它能够使令我们心安。

    第四个、「近住,于广大境数数摄心,令心渐细,上上而住。」

    这个「近」,就是指的我们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经接近我们所缘境,我们跟佛号已经慢慢慢慢接近。这个接近的意思就是说,这中间的障碍已经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举,叫做「近住」。就是我们在这个广大的境,在这个广大的五欲的境界当中,我们数数摄心,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这个念佛的确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数数摄心。你经常念,由生转熟,由熟生巧,就是这样子,数数摄心。使令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转细, 上上而住。 这个对治粗的掉举的意思是说, 前面的安住,能够速当了知妄想的生起;这个地方我们再继续用功,我们面对那种强大的贪瞋烦恼、掉举活动的时候,我们能够转变它,有这种力量转变它。换句话说,你那个佛号的力量就强过粗的掉举,你看到它,发现的时候,就能够把它给取代起来,转念念佛,你有这种力量,这个叫做「近住」。能够破除粗的掉举。

    第五、「调顺,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喜。」

    这个「调顺」它的内涵是破除粗的昏沉,不但是掉举破除,昏沉也没有了。它是怎么回事呢?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我们前面的这个心念能够取代妄想是算不错,但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得少为足,再思惟这个一心不乱的功德:我得到一心不乱以后,现生有种种的神通三昧;临命终的时候,就往生极乐世界,种种的殊胜的功德,使令我们对于这种佛号的正定,能够心生欣喜。这个时候,就能够把粗的昏沉给破坏掉,这「调顺」。我们要是能够把佛号念到粗重的昏沉跟掉举都破坏掉,到这个调顺,你整个生命的业力会有所转变,你的相貌也会转变。

    我前一段时间到雾峰去看到一个居士, 这个居士他给我感觉非常特别, 你在他的眼睛相貌当中, 看不出那个居士的尘劳相状,看不到,就像是出家人的样子, 他留一个平头,手上拿一串念珠。我看到这个居士很用功,我就跟他谈,他说他念佛念了三年,他工作当中,佛号就是绵绵密密、相续不断,跟他讲一段时间,他把他那个身分证拿给我看,他说:我过去是这种境界。哎呀!他过去那个身分证相貌,看起来就像大哥的样子,在做铁工的。但是他现在的样子, 相貌完全转变过来。所以我们讲念佛不可思议。就是说,你内心粗的掉举、昏沉转变过来,内心调柔善顺,看起来特别有气质, 调柔善顺。不像我们现在的心粗重, 烦恼很粗重。

    第六、「寂静,观散乱过失,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

    这个地方根据昂旺郎吉仁波切的解释,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掉举,「寂静」 主要是破除细的掉举。他说:怎么能够破除掉细的掉举?这个时候,你观察散乱的过失,再观察我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流动,譬如大火、譬如怨贼、譬如毒蛇、譬如怨家,你观察这个散乱的过失,这个时候「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一方面你再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消灭你不喜之心。有时候不喜之心会生起来,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打妄想的,但是我们也不愿意在佛号安住,会有这种情况。我们这一念心就是常者生厌,不喜欢继续再安住下去。这时我们必须要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这是一个大安乐处,我们不应该起这种颠倒的思想,就是再继续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来消灭我们这一念不喜之心,把细的掉举也破除掉,内心就寂静,没有掉举的干扰。

    第七、「最极寂静,谓于贪欲、忧戚、昏沉、睡眠等生起时,寂灭令息。」这个地方是破除细的昏沉。对于这种贪欲、忧戚、昏沉、睡眠等生起的时候,马上能够消灭掉。这个细的昏沉,宗喀巴大师在「最极寂静」的时候,他提出一个警告,他说很多人在这个地方,会认为他得定了,其实这是一种微细的沉默,就是我这一念心,在我所缘境当中,我感觉到不昏沉,也不掉举,感觉到是这样,已经明静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实没有。那个是一个微细的沉默,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八、「专注一趣」,我们再看他的内涵,「谓得任运转故,精进修习。」到了「专注一趣」的时候,我们还要继续用功,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达到三摩地。怎么达到三摩地呢?「任运转故」,这个时候,佛号已经把粗细的昏沉、掉举都破坏了,但是这个时候的佛号,还必须要如理作意,还是有功用行。有功用行就不是得定,得定的相貌一定是「无功用住」的。所以这个时候「精进修习」,就是要把一切外缘都停下来,这种微细的加功用行,就不是我们普通的忏除罪障、积集资粮,这种动中的状态,要特别的精进,一点都不能打闲岔,因为你从八到九,这个关键是非常微细的状态。

    第九、「等持」这个是得定。「由修专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运而转。」这个时候,你对所缘境能够「自在任运而转」,就是不必如理作意,你这一念佛号在心中,它就像泉水一样,不断的流出来,你根本就不用去作意,这个是得定的相貌。所以得定不得定就是在这句话,不但是「明静而住」,而且要「自在任运而转」,这个地方要注意。

    这个是「欲界定」的九个相貌。当然这个「欲界定」的相貌非常的长,这是很长很长的一大段时间,可能我们修的五年、十年,还是在前面的八个范围里面活动。所以我们讲这个等流性,你注意看《高僧传》,你会有一个感觉,就是说一个高僧,他的功德是不同的,他所用功的法门,都会有各式各样不同。但是你会发觉有一个总相,就是任何一个高僧,他在最初五年的时候,都有一点消息出来,你注意看。

    就是说如果你在最初五年当中,还不能够创造一个清净的等流性,你以后用功就很难了。

    虽然你很年轻出家,但是你要再静下来就很难了,如果你这五年都在散乱当中度过去,五年过去以后,十年过去以后,你要静下来就非常困难。你要去栽培这个等流性,你要扭转你过去这五年当中,所创造的那个散乱的力量,就非常困难,你出家越久越难修行。

    如果你这五年当中,能够好好的、老实的在内心当中,把佛号这个清净的等流性创造出来,专注力、相续力,乃至于到调顺的力量,到第五个能够对治粗的掉举、昏沉,这两个烦恼能够脱落,就不同。

    什么不同呢?当然你以后会有一些事情,有时候会退失,有时候你达到调顺以后,这个前面的九心住,都是很容易退失的,但是你这种退失,你虽然工作忙,退失,但是你只要一用功,就能够马上恢复,跟你没有得到的情况是不同的,你那种退失,只要你一静下来,就能够把你过去在静中所修的功德马上出现,你有这种力量。而且你有这种调顺的功德力以后,你出家一年一年会不断的增上上去,你有基础。你如果完全没有基础,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上去,上不去,出家越久,心越散乱,到最后心不安。

    如说修行是对佛菩萨最大的供养,你能够在佛法当中,好好的随顺佛陀的圣教量,这样子修行,三世诸佛赞叹你,真正赞叹你,真正是一个佛弟子。这一切是你未来自行化他的基础,就从那个地方成就起来。

    所以这个地方是太重要了,修行。当然这都是每一个人要经过,没有一个人能够帮我们走过去的。

    接下来第二「近分定」。

    (二)近分定(未到地定)

    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为所依止,有能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由此风大遍全身转,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能对治品身轻安性即得生起,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要生如是轻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

    — 糅合《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略论》—

    这个「近分定」又叫「未到地定」,什么叫「未到地定」呢?就是说他已经超越了「欲界定」,但是还没有达到色界的初禅,他是在欲界跟初禅的一个过度时期,叫做「未到地定」。但是他已经接近了初禅,所以叫「近分定」,他已经接近了部份初禅的功德,叫「近分定」。我们看它的内涵。

    「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为所依止, 有能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这是第一个相貌,就是说我们以前面的「等持」,就是「欲界定」,这个「欲界定」生起的时候,它有两个相貌:第一个「心调柔」,所以得到欲界定的人,你跟他讲话,你会发觉他不同,他的心特别调柔,他那个粗重性已经没有了。而且他的心轻安,他自己有那种殊胜的三昧乐,自受用,属轻安乐,这个是一个依止,得到「未到地定」的依止。

    这个时候继续用功呢,他就能够从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