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6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6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6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3/3页)

体的四大产生变化,什么变化呢?「引发身轻安风来入身中。」 在身体当中产生一个气,是风大。风大的生起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由下而上,就是你这个时候身体会有这种八触,或者是动、或者是静;或者是忽冷、忽热,这个时候从身体的下面,一直不断的慢慢慢慢的扩散到头部,这是第一种,这种情况是一种坚固相状,你这个定不容易失掉。第二种状态是由上而下,从头部生起到脚部,这个就是表示你这个定不坚固,可能会失掉,要注意!这就是风大生起的两种情况。这是讲到身体会产生风大,这个是「未到地定」刚生起的一个相貌。其次慢慢的增长,我们再看。

    「由此风大遍全身转,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能对治品身轻安性即得生起,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这个时候正式的生起身心的轻安,次第上是先生起身轻安;再生起心轻安。先看身轻安,「由此风大」,这个时候气息从最初的脚部生起,慢慢慢慢的增长,「遍全身转」,全身都是那个气息,你的身体感到特别调畅。这时欲界这种四大的粗重性慢慢慢慢的就消失掉。

    在《释禅波罗蜜》上说,这个时候的修行人,你的身体感觉到若有、若无;如云、如雾,好像是有,好像是没有,讲一个譬喻:若云若雾。像云中、像云像雾一样,你说它没有,它有那个相貌;你说它有,又抓不到。得到「未到地定」的人,他的身体就是这样。他好像不是我们这种身体,六十公斤好像很粗重的一块肉,他不是!他觉得内心没有这个身体的负担。

    粗重性消失以后,能对治粗重性的这种 「身轻安性」 生起来。《瑜伽师地论》解释说:这个时候,欲界四大里面,已经生起了少分色界的净妙四大了。因为欲界的四大是没有轻安的,色界的四大才有,这个是讲到身轻安的情况。

    「由风势力,令身生起极大快乐,由此为依,心中亦生最妙欢喜。」这个时候的风大,不断的在身体继续的运转,身体特别的调畅快乐,三昧乐。这时心中又生起了很殊胜的轻安,你内心也感到非常的轻安,当然这个心轻安,就等于前面的心调柔,调柔心就更增加了。这是讲到「未到地定」的功德相状,就是身轻安跟心轻安。

    「要生如是轻安,始名有作意,由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要得到如是的身心轻安,才能够叫做「有作意」。唯识学有时候它的名相、解释不同,这个地方的作意指的「禅定」,才叫做禅定。什么禅定呢?下面有一个名词「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这个「近分定」全部的名称就是「第一静虑」,就是初禅,「近分」。就是它不是初禅,但是它是靠近了初禅的这种「少分」,所摄的一个「正奢摩他」。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它也同意它是奢摩他,「未到地定」也可以算是奢摩他、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所摄少分作意」,这个就是作意,也是禅定的意思。所以说我们怎么抉择你得到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呢?就是「欲界定」它的功德是明了跟寂静这两种功德,但是「未到地定」的功德有三种:第一个明了;第二个寂静;第三个三昧乐,它有三昧乐,「欲界定」没有三昧乐。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很快的抉择出来,这个是讲到一心不乱,这个初禅我们不要讲,我们很难得到的。

    第三「结示劝修」,我们引用两部论来跟大家互相勉励,我们先看《入行论》云。

    (三)结示劝修

    《入行论》云:「诸人心散乱,住烦恼隙中,虽经长时念诵苦行等,心散所作业,佛说无义利。」

    我们一般人的心,就在我们过去五欲的境界上,这种熟境上活动、散乱,所以住在烦恼隙当中,就是被这个烦恼的强大势力所控制,跟着烦恼转。但是我们也有善根,我们对佛法有信心,也能够精进。什么精进呢?「虽经长时念诵苦行等」,我们也能够长时间,五年、十年,这种长时间的念诵经典,或者持戒、或者修十八头陀苦行,但是「心散所作业,佛说无义利。」因为心思太散乱,这种粗重心,昏沉、掉举太粗重了,使令我们所做的善业,不能够成就大的利益,就是小小的利益,不能成就大功德的。所以这个「念力」是很重要的!能念的心没有念力,即使我们所依止的是一个殊胜的法宝,但是力量薄弱。

    第二我们再看《菩提道次第略论》。

    《略论》云:「吾人心念,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所修善法均悉微劣,故当修止,方便调伏,使令安住。譬如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若锁之于柱,久久自调;心亦如是,令心所缘,数数忆念,心不他散,念力增长乃至安住。」

    好,我们分成两段来解释。先看第一段。「吾人心念,未得止前,多是散心」,我们这个心念,还没有得到奢摩他的止之前,都是散乱心。散乱心之下,所修的善法,力量都薄弱了。那怎么办呢?必须修止,就是要有念力,这个专注力、相续力,方便来调伏我们这个妄想,使令我们这一念心,能够在我们佛号的所缘当中,明静安住。

    怎么能够「方便调伏,使令安住」呢?要怎么办呢?下面先讲一个譬喻,「譬如猿猴得树,腾跃跳踯,若锁之于柱,久久自调」,猿猴在树上,猴子到树上,它等于是如鱼得水,它的熟境界,它在树上就能够在空中跳过来、跳过去,抓一个树,放一个树;放一个树,抓一个树,不停止的跳动。我们如果把这只猴子锁在一个柱子上,这个时候,牠这种腾跃跳踯的状态,就慢慢调伏。这是讲一个譬喻,就是锁之于柱,这是一个对治腾跃跳踯的办法。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以下合法。「心亦如是,令心所缘,数数忆念,心不他散,念力增长乃至安住。」我们这一念散乱心的对治也是一样,使令我们这一念心,对于佛号数数忆念。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重复的忆念,你要能够不厌其烦,在寂静当中,念佛念的很好。失败了,打妄想,没关系再站起来。你能够以这种不屈挠的意志力,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当然这当中支持你的,就是你对佛号的这种信心,你能够不断从跌倒当中再站起来。好,我这一个工作做不好没关系,我下次再做,你这样子不断的数数忆念,你总有一天能够成功的,念力增长,乃至安住,你就能够成功。只要你不放弃努力,这件事情就能够成功。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细水长流,则能穿石」,这个是在讲我们修行点点滴滴的功夫。一个细水,就是一个微细的水流,它可能是一点一滴的从这个山谷中掉下来,它的水滴是很小的,但是它能长流,它今天流、明天流;第一年流、第二年流、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就是这样流下去,有什么好处呢?则能穿石。这个石头是很坚固的,水是很柔软的,但是它因为长流的关系,能够把坚固的石头给穿破,它就有这种力量。所以这个因缘力量不可思议,你重复的造作,这个势力就强大。佛号在我们的心中亦复如是,你刚开始可能只能够念一片、两片、三片,但是你愿意长流,你经常的数数忆念,它的念力就能够增长起来,就能够把你无始劫来,控制你的昏沉、掉举这两个贼给破坏掉,就有这种力量。所以这个地方,的确是要一段时间的用功的。

    大家有没有问题?无功用住。好,解释一下。

    我们修行是分成两类,第一个是有功用住,跟无功用住。就是说你这种明静不动的相貌,你还要假藉如理作意,还要有一种警觉的作用,你要经常注意,你不注意这个相貌就会失掉,这个就是「有功用住」。反过来说,你这种明静不动的相貌,你不必保持警觉作用,你注意它,它也是明静不动;你不注意它,它也是明静不动,是这种境界,这个就是「无功用住」,你不必去作意这件事情,不必。就是它讲的「任运而转」,这个地方有解释了任运而转,这个是得到「欲界定」的一个相貌。

    唯识学的《百法》有一个「行舍」,善心所有一个行舍。那个行舍就是这样,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叫做行舍。就是平等,你这一念心跟前一念心是平等。你前一念心是安住在佛号,这一念也是安住在佛号,平等、正直、相续,没有邪曲,然后无功用住。所以你要能够得到欲界定,内心当中,那个行舍的心所一定要现前,那个相貌要现前,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这个就是所有定里面,一定要有「行舍」的心所相应。

    我们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急躁,虽然我们不能懈怠,但是急躁也有问题。你急躁,反而念不好。所以我说,我们刚开始不要求快,也不要求多,要求自己明了寂静的把佛号现出来,这点也是很重要的。不要管前一念,也不要管下一念,你就注意你当下这句佛号。你说:我刚刚打妄想。你刚刚打妄想,你现在又在那边后悔,你又增加了妄想。打妄想以后,收回来,就不要管它了,你要把握的是你以后的念佛,你也不要管说:哎呀!我什么时候得定?不要起这个念头,你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相信这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只要你有这种造作,这个功德一定会出现。诸法无自性,一切从缘起。你有这个因缘,一定有那个果报。所以你每一句佛号,都注意你当下这句佛号,不要管前面怎么样,不要管后面怎么样,就注意你现在这句佛号,你不断的在现前这句佛号安住,你以后就不可思议。好,我们再看讲义第二十七面。

    这是静中修的另外一个方法。前面我们所说的五点记数法,那是一个通途法门,正常法门。这有一个特别法门,就是十念法门,我们把它说一下,大家请合掌。先把它念一遍。

    【三】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 与陈锡周书 —

    好,我们看它的内容,分成三段。

    第一段、「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

    这个十念法门,第一段是说明它所加被的根机。「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假设我们平常的事情实在太多,身体处在这个万丈红尘当中事务多端,你要我静下来好好的摄心念佛,这件事情实在是办不到,特别在家居士办不到。那怎么办呢?这以下有一个特别法门。

    第二段、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

    「当于晨朝盥漱毕」,你在早上起床盥洗以后,什么话都先不要讲, 什么事也先不要做,盥洗以后马上就做这以下的几件事。第一件事「有佛则礼佛三拜」,如果你有佛堂,就到佛堂里面拜三拜,或者你要多拜也可以,起码拜三拜,这是第一个加行。第二个正修,拜完佛以后干什么呢?「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这个时候,你就正身,或者是长跪,或者站着,把这个身体端正起来,精神提起来,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指的是念六字而且出声,怎么念法呢?「尽一口气为一念」,就是你吸气然后念佛号,念到这个气完全吐尽为止,这叫一念。这一口气当中,念几句佛号不要管它,就是念到气没有为止,你总共念十口气,这叫十念,这个正修。念完以后,「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偈」。这个回向,这是小净土,或是一心归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归依文。或者你时间你不够,就简单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回入娑婆度有情」,把这功德回向。念完以后呢?「念毕礼佛三拜而退」,最后再拜三拜,这个就是时间非常的短,这是有佛堂的情况。

    如果是没有佛堂怎么办呢?「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如果没有佛堂,就是就不要拜了,就向西问讯就好,三问讯,三问讯也是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念,然后回向,就是这两个方法。

    「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这个法门叫十念法门,以一口气为一念,念十口气,这当中不要管它的数目,每一口气当中,有几个数目不要管它。这是慈云忏主为王宫大臣,「政务繁剧」,没有时间修行所设立的,这是一个法门的内容。

    第三段,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第三段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为什么要尽一口气呢?这以下说明:「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我们平常念佛的时候心思散乱,心思散乱本来应该要利用时间,好好的使令我们这一念心,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摄心安住。但是「无暇专念」,你整天都忙这个工作, 哪有时间这样子念呢, 所以只好靠这个法门。那这个法门的特色呢?「借气摄心」,它这个特色,就是用这个气从吸饱以后吐出来, 这一口气当中, 因为你都没有换气的关系,你不容易打妄想,它就是一口气,把所有佛号都念完,所以这个地方的特色「借气摄心」。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实在是没时间念佛,但是你实在是想往生极乐世界,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去创造一个念佛的资粮?有!就是这个「借气摄心」的方法。

    「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这有两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不可以「强使多念」,你念到没有气的时候,就不要念下去,把这个气吐完以后,就不要再念下去了,不可以强念,否则伤气,这第一个。第二个也不可以多念,你一天只能够念十句,不像前面的三三四,因为它是配合着气息的运转,你可以念一整天,没关系的。因为这个是十念法门,只能够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也伤气。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第一个不可以强念,也不可以多念,它只有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念。

    以下就总结这个法门的殊胜。「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我们一般都是散心念佛,很难往生。我们在这种短时间当中,这个法门因为它借气摄心,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只要我们不间断,也能够决定往生。所以我们在平常修五点记数法之余,你也可以每天修一次的十念法门,这个时间很快,但是这个只是一天一次而已,加强我们念佛的念力,它有加强作用。这把静中修的「正示念佛方法」这一科讲完。大家有没有问题?

    [师答]:他那个地方讲这个法门叫十念法门,他就解释那个念的定义,什么叫念?他这个名字叫十念法门,对不对?什么是念呢?他那个念,不是一句佛号,而是尽一口气为一念,他解释那个念的意思。这个地方的念,跟我们一般讲念不同,这样懂吗?他是一口气为一念,所以有时候这个名相解释会不同。

    [师答]:九次第定,如果你是讲《楞严经》的九次第定,就是灭尽定。九次第定跟九心住不同,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四空再上去的,那个就是九次第定,你这个名词是不是《楞严经》来的?

    是喔, 《楞严经》的九次第定就是超越了四禅八定,四禅四空,它那个九次地定是讲灭尽定。阿罗汉,三果以上,三果以上也可以,阿罗汉圆满。他那个是钝根的阿罗汉。钝根阿罗汉,他必须要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他一定要每一个定都要经过,最后从这个四空定当中,再降到四禅,从四禅当中修无我观,然后进入灭尽定。这个是讲到钝根的声闻人,他必须要照这个次第修上去。利根的人可能在初禅当中,因为无我的智慧强,他初禅就能够进入到这个九次第定。

    这个定的得到有三种:第一个生起;第二个圆满;第三个自在。我们刚开始禅定生起,但是还不圆满,会退失掉,慢慢慢慢从最初的得到以后,慢慢坚固了,不容易失掉,因为你经常做,你得到初禅以后,你经常做,做到最后,那个禅定就非常坚固。坚固以后,还不自在,你到初禅要到二禅,不行!你必须从初禅出来,再进入二禅,你慢慢慢慢熟练以后,他就得自在,他能够一入坐,马上进入到四禅,那四禅又能够到初禅,他就是熟了,就生巧,就自在。所以禅定有三种境界:第一个生起;第二个坚固,我们讲圆满;第三个自在。有些人禅定不自在,有些人禅定自在,就是他的熟练度。就看你的用功情况。每一个禅定都有自在,有漏的禅定也有自在,这个自在不约有漏、无漏,前面的四禅八定都是有漏位,九次第定它是无漏,它有无我智慧,它是无漏定,他没有爱着心。

    好,这个我们以后再谈论。我们现在离期中考,还有差不多还有三个礼拜,现在给大家训练。我们刚开始不要求多,你先坐二十分钟看看,你看看你这五点记数法能够走几片,你在练习当中,有一些支离破碎的情况,你这一片就不要,看你这二十分钟能够取到完整的片数, 清楚分明的佛号, 能够取几片,训练看看。这个事情都是要训练,不管是善法、恶法,都是要假藉你的造作才能够生起。我们过去为什么烦恼很粗重呢?就是我们不断的,我们欢喜在这个烦恼的业处里面活动;现在刚好相反,我们要欢喜在佛号的业处活动,这个也是自己要去创造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