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印光法师文钞 > 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的意,他就发脾气,这种人我们就不谈,这种人当然就是处在完全放逸当中。但是我们修行人,有些人这个嗔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多数还是精进的人,不管是持戒精进,做定课也精进。但是他这种精进很容易以他的标准,这两个眼睛打开看到别人:你们这些人都是懈怠放逸。他会把要求自己这种标准,两个眼睛往外一看,就会发出这个嗔恨心出来,所以这怎么办呢,就要修慈悲观了,不可以这样子。

    这个「慈悲观」根据《菩提道次第略论》,它主要是有两个次第:

    (一)平等舍

    第一个是平等舍。观察一切法自性空的。就是说我们人跟人之间相处,这个生命的创造者就是因缘。过去的业力,我过去跟他因缘好一点,我看到他就欢喜,你说为什么?我讲不出个道理出来,但是看到他就欢喜,他对我有一点点不合理的事情,而我能够包容。有些人,这两个人一接触,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稍微有一点点微细的动作,那就是起烦恼,这过去结恶因缘。那怎么办呢,平等舍,就是你观察这个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的。他现在是你的亲属,但是这件事也不决定的,很快就会变成怨家,有时候一句话不合,就变成怨家了。今生是你的亲属可能上辈子是怨家;今生是怨家,也可能上辈子是亲属,我们这个生命的舞台,它是不断变化的,就是这个怨家跟亲属都不决定,怨家能够变为亲属,亲属也会变为怨家。你第一个要做这样子的观想,把你对怨家跟亲属的定义给破坏掉,没有这回事情,这件事情没有自性,没有一个真实的冤家,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亲属,事情都是可以创造的,只要你内心肯努力,恶因缘一定能够变为善的因缘, 这是平等舍。你一定要有信心,你后面才能修的起来。你透过平等舍心以后,把你对这个怨家的这种执着给破坏掉。破坏掉以后怎么办呢?

    (二)悦意慈

    修「悦意慈」。就是我们慈悲心要生起来,你一定要跟他有好的关系。怎么办呢?就是知母、念恩、报恩。你观察这个众生,你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也在生死轮回当中,我们两个在这一期生命会相遇,这件事情不是小因缘,无量无边的众生,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得到人身又能够在同一个地球,又能够在同一个地方,这件事情不是今生才有的因缘,过去生生生世世都是有因缘的。这个生生世世有因缘,你决定有一生是做过我的母亲,知母,你如此的了知,这些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做我的母亲」,她是怎么回事呢?他对我是很照顾的,她要是剩下一口饭,会把她的饭给我吃的,她用所有一切的资具来照顾我、养育我,我们忆念这个人对我有太大的恩德了。那怎么办呢?报恩,我应该要用这一生,报答她过去曾经对我的恩。怎么报答呢?我要报答她唯一的就是慈跟悲,她身心有痛苦,我应该为她拔除;她身心没有快乐,我应该给她快乐。当然给她快乐,不是给她五欲乐,给她三昧乐,还有佛法乐、寂静乐,告诉她怎么样修行,怎么样离苦得乐的办法。这个悦意就是去创造你跟他的一个好的因缘,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这个人过去曾经是我的母亲,对我有恩,所以我应该要报答他,就是先建立一个好的因缘,你对他这个好因缘,你才有可能对他拔苦与乐。

    所以这个慈悲观就是两个内容:一个是平等舍;一个是悦意慈。 不过这件事情是这样子,你修慈悲观的次第,可以先找因缘比较好的修,你那个慈悲心很容易就能够生起来。然后你再找中庸的,你跟他没有好因缘,但是也没有坏因缘,你再对他修慈悲观,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然后你再面对你的怨家,对他修慈悲观,这是三个次第,这个就是对治瞋恨心。

    我们在戒律里面,小乘的戒法,它的重点在治贪,很明显的,佛陀在声闻戒里面,对于一个比丘他的资具,你的钵要几个,你的衣服要怎么处理、你对女众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非常严格的限制。但是在菩萨戒,它是非常注意瞋恨心,佛陀在菩萨戒里面,诃责菩萨的瞋恨心,诃责的非常厉害,这个十波罗夷里面,有几条就跟瞋有关系。你看到众生起瞋恨心,在菩萨戒里面都结很重的罪。他曾经对你不起,但是他向你忏悔了,你瞋心不受悔是菩萨波罗夷罪。为什么?因为菩萨的目的,就是要摄受众生,你一对他起瞋恨心,他看到你就不欢喜,你没办法摄受他。所以这个菩萨的角度,它对这个瞋心诃责很厉害的,这应该修慈悲观来对治。

    三、多散众生数息观

    这个心很容易散乱,没办法集中,就是用这个息,息就是一个地水火风的风大。这个息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息有两个:一个是入息;一个出息。什么叫入息呢,就是你把空气从鼻子吸到丹田。吸了以后,你不是马上吐出去,稍微停止一下,那个就是息,停止那个点叫息,唯识是这样定义的。然后再把肚子的空气吐出去,通过鼻孔叫出息。你要摄心,就是你注意你的呼吸,从鼻孔到肚脐,从肚脐到鼻孔,你的心就是注意那个气息的流动,注意那个流动,这个叫做数息观,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知息短。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他把这个数息观用在念佛,就是吸气的时候不要念佛,吸气的时候,专心吸气,吐气的时候,透过吐气的因缘,再把佛号给念出来,然后你注意那个佛号的声音,印祖是这个意思,就是三三四,十念计数法。因为在《中阴》上说,我们这个地水火风,主要是风大,你风一调,其它的地水火都调,你火也平顺、水大也平顺、地大也平顺。你气一不调,其它的三大都不调,所以调气是根本,风大是最重要的,这个地方讲多散众生数息观,它这个地方也有调气的意思,一方面调气,一方面摄心。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佛法讲愚痴是说,你是一个世间人,你读到硕士、博士,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生命是怎么回事,这就是愚痴。佛法讲生命,就是一个三世的因果,有过去的因缘、有现在因缘、有未来因缘。他今天为什么健康呢?这个有因缘的,有过去因缘;这个人为什么多病呢?有过去因缘;为什么这个人造善业努力主动积极,但是恶因缘特别多,他明明在造善业,但是恶因缘很多,这怎么回事呢?这个也是有因缘,就是他过去的恶业太重了,必须把这恶业先偿还,这些善业才能够得果报。外道持牛戒、持狗戒,他就是在禅定当中,看到牛生天、狗生天,他不知道这个因果是通三世的,他以为今生是做牛的因缘就生天,做狗的因缘就生天,这怎么办呢,向牛学习,向狗学习。这个佛法讲就是痴,不知道佛法的因缘,三世的因缘。这种愚痴的情况,我们必须修因缘观,就是有过去的因缘,有现在的因缘,有未来的因缘,这个因缘是恒常相续的,不常又不断的,这个就是对治愚痴。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这里的障是指昏沉跟掉举。你打坐的时候,应该是明静不动,但是你昏沉、掉举了,这个时候念佛观。这里的念佛观,在天台宗的意思是观想跟观像,佛的像,把眼睛打开,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对治昏沉、掉举,这里的念佛不是指持名,以天台宗的藏教五停心,是观像、观想来对治昏沉、掉举。

    这五个都是属于对治的方法,就是看你哪一个问题比较严重,你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观法。「我空观」是一个根本。这是讲到我们对治烦恼习气的一个办法。

    [师答] :悦意,悦是喜悦的悦,一个心字旁悦。意, 意乐的意, 第六意识的意。悦意慈就是这个慈心怎么会有呢?就是悦意,你要先创造一个跟他好的因缘。譬如说如果对方是我的母亲,她偶尔对我们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能够包容她,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她欢喜,她看我也欢喜,好因缘,所以这个慈心要先建立跟他好因缘,叫悦意慈。

    [师答] :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这个地方我刚好讲到唯识,这个是很微细的,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这的确要了解一下。

    愚痴就是对事理的颠倒,颠倒染慧为性。这个邪见在唯识学叫颠倒推求,还加一个推求。我去查台中莲社,它出了一本《百法》,我上次去南普陀也讲到这个地方,我当时也发了一个问题,跟现在是一样,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我找到答案。

    它说:愚痴这个人是什么境界,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他出生以后干什么呢?就读书;读书为什么呢?就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呢?拿钱来享受。他的生命就是这样,就是做这种事情。他一生就是去读书,然后去工作,然后赚很多钱,最后造很多的业力,当然主要是恶业,就死掉了,这叫愚痴,这种人就是愚痴。他不知道生命有过去、有未来,他完全不知道。

    那这个邪见呢,多数都是这个人已经有心要去追求宇宙间的真理,但是他遇到的不是佛法,他遇到的是一个恶知识,或者他自己在禅定当中,自己邪分别,他产生一种邪见,自己的一种邪分别,所以这个邪见,他是有推求,经过你去思惟,观察人生是怎么回事,然后你产生了一个理解叫邪见,这样懂吗?这个邪见,已经在他内心有一个知见了,已经有一个知见了。这个愚痴人,内心完全没有知见,对理上完全没有知见,他没有一个坚固的知见,没有推求,只是颠倒没有推求。这个邪见,他多少是有一点胜解,他对宇宙人生的观察,他自己也有一套理论,有一个胜解出来,这叫邪见,他已经产生一种见,一种知见。

    这个污垢是无始劫来,在我们这一念清净心当中,因为数数的熏习,已经凝结成一种强大的势力。我们自己要老实一点,我们经常观察我们,的确在内心,我们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是的,但是这个清净是就本性来说。在这个清净心当中,有很多的垃圾,如果我们都不去处理,这些垃圾是不会消失掉的,它是不会自动消失掉的。譬如说你贪烦恼很重,但是不修「不净观」,这怎么办呢,这烦恼它怎么会消失掉呢,就不会消失掉了,一天一天,这烦恼就永远保存在心中,就这样过去。就是说,这个烦恼你不处理,它是不会自己消失掉。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观念,你不去处理烦恼,这个烦恼永远存在。这个教室里有一堆垃圾,你不去扫它,十年后它还是在那里,所以这个修观是很重要的。

    「既从心起,还从心灭」。烦恼是我们这一念的无明,遇到恶因缘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只有依止我们这一念心,随顺佛法的因缘,修观,把它消灭掉。所有的佛菩萨,不能来到我们的心中把烦恼去掉,没有这回事,你自己要依止正法,把烦恼给对治掉,这个也要观念。所以你不吃药,你的病是不会好的,你整天就是抱病过活,一天过一天。这是讲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有烦恼的障碍的对治的方法。

    再看第二段,这一段是讲外障,前面是一个内心的障碍,这边是外障,我们先把《文钞》念一遍。

    【二】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着。既不取着,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未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 复吴悉真居士书 —

    好!我们看它的内容,我们分成三段,先看

    第一段,印祖先标出念佛的种类。「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有四种的念佛。「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

    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四个办法:

    第一个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以阿弥陀佛的声相为所观境,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观像。这个地方的观当「观察」,就是你在前面很实际的安排一个佛像,或者是木雕的,或者是石头的,或者是纸的,你眼睛打开去取这个像。取了以后,把这个像看很清楚以后,再把眼睛给闭起来,然后把你刚刚取到的那个像的影像。在心中现出来。如果现的时候很模糊,再把眼睛打开,再去取像。一次一次的,取到你能够把那个像在心中分明的显现为止,这个就是念佛三昧,「如镜现像」,《观经》上说要显到像一个镜子,把这个像状现出来一样,完全是分明的,这个时候就是观像念佛成就,这是观像。

    第三个「观想」。前面的「观像」,是有一个佛像在前面,这个是佛像不现前,所以这里的观当「思惟」,你是依止经文,经文怎么说, 你就随文入观, 去观察极乐世界这种琉璃地、 宝树、楼阁,乃自于正报的庄严、依报的庄严等等,这个是「观想」。当然这个都是依《观经》,你不能自己去想象,不可以。

    第四个是「实相」。这个「实相」就是念法身佛,诸法的真实相,就是念佛的法身,我空、法空的真如,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去观察那个毕竟空的体性,这个是实相。前面的持名、观像、观想,主要的还是约应化身来观察的,这个实相的念佛,就是更深更高一点。

    「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在这个四法当中,印祖加以简别,就是以「执持名号」的方法「摄机最普」。这个根机利根的人,你的心力很强可以修;你一个钝根的人,烦恼粗重,乃至于你造了很多恶业,造了五逆、十恶的也可以修。

    这个法门它的好处就是这样,利根的人修念佛,他这个佛号: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它深者见深,他把教理读通了,这句佛号在心中一运转的时候,他也是跟真如相应,一一理性,真空的理性,现出佛号的庄严;一一的庄严,也不离开真空的理性。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不知道一切法毕竟空,认为佛号有真实性的,也可以修。你认为这句佛号有真实的,没关系!我这一念苦恼心也是真实的,没关系。那怎么办呢。我就用我这个真实的苦恼心,依止这个佛号,这个佛号是大功德法聚,它能够救拔我,也可以。你完全是自性执,也可以,你也能够感应道交,你能够观察: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这一念心毕竟空,佛号也毕竟空,在毕竟空当中感应道交,也可以!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摄受上根的人,也摄受下根的人。

    而且「下手最容易」,你不一定要开悟,也不一定要任何的时间地点,随时随处都可以修。所以我看这个意思,持名念佛在末法时代,应该是一个最有市场的一个法门,应该是这样子的,下手最易。而且「不致或起魔事」。念佛法门是在整个观想、观像、持名当中,最不容易起魔事的。这是它的特色,第一个、摄机最普;第二个、下手最易;第三个不致或起魔事。这是说明持名的殊胜。再看

    第二段:「如欲作观」。

    假设我们有时候也想要以观想、观像来当助行,怎么办呢?这以下告诉你一个方法, 「必须熟读《观经》」,要把《观经》看一看,那有十六个观法,每一个观法,它是怎么的观法要了解。而且「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着」你要修观,在《观经》当中,它特别强调一个观念,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

    这是说,这个世间上的事情,不管是杂染的、不管是清净的,杂染的一般来说是六凡法界,不管是清净的四圣法界,都是由因缘有,不是谁,哪一个人把它创造出来;也不是自然有,不是,这是有因缘的。而这个因缘当中,最主要的因缘,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它是主要因缘。

    所以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这个十法界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创造出来的,简单的观念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