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3/3页)
这样,这是一个拢总的观念。
这句话怎么消文?是心,这个心,了别叫做心,简别色法的执爱,没有了别性。我们的生命体,有一个明了性的,你现在能够见闻觉知,听到法师的说法,能够分别法里面的义理,那个能分别的明了性就是心。就是你那一念心,打妄想的是它,念佛也是它,造恶业、造善业都是它,这叫心。
你这一念心干什么呢,「作佛」这个作就是造作,简别它不是寂静状态,它不是不动,它是有动作,就是造作。这个造作是造作什么呢?造作「佛」,就是你用这一念心,去观想阿弥陀佛,去观像阿弥陀佛,或者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内心当中去缘念「佛」的法界,这个就是在造因地。
你这一念心在佛的法界里面造作,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你这一念明了心,它就起变化了,受熏了,你这样造作以后,你这一念杂染心当中,就能够生起佛的功德,这个「是」就是成就,它能够成就,念念能就成就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当然这个意思也通于其它的杂染法界,「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你这一念心去创造地狱的因,你去思惟杀盗淫妄的境界,你这一念心也会起变化,你会增长恶业的势力,增长三恶道的恶业,三恶道的那个业力,就在你这一念分别的当中,邪分别当中,念念的成就三恶道的果报,在那个地方成就。
所以蕅益大师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因地是你这一念心创造,果报也是你这一念心创造显现出来。
譬如说我们去思惟一件事情,万法唯是一心,的确我们很难去了解,因为我们凡夫的思想都是向外攀缘,我们认为这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真实性的。
彻悟禅师告诉我们一个思惟方法:怎么会有凡夫呢?这个凡夫的生命是怎么来的?
就是「一念不觉」。
就是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在这宇宙万有当中,本来都是毕竟空体,没有正报的有情生命,也没有依报的无情,都没有的,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怎么开始会有生命产生呢?在《楞严经》说,就是一念不觉,就是最初的那一念清净本来的本性当中,动了一个念头。好!这个无始无明一动了以后,无明缘行,行缘识,就在这个地方,就从一切法毕竟空当中,就创造了一个生命出来,一开始是先累积了一个业力,从这个业力当中,就把这个虚妄的果报给创造出来。
这个虚妄的生命果报什么时候结束呢。它的生起是一念不觉,一直到你不断的修行,从外凡到内凡,然后到见道位。见道位以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到等觉,等觉菩萨的时候,你最后坐在菩提树下,一念的相应慧,就在金刚喻定,你进入甚深禅定当中,生起我空观、法空观的时候,一念的相应,突然间把无始无明给破坏,这个时候,你整个有漏的生命完全消失掉,就是完全是清净法身,又恢复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彻悟禅师说,我们思惟在整个有漏的九法界,这样子流动,三大阿僧祇劫的生命当中,一下子做人、一下子做狗,慢慢慢慢到了圣位,到初地、二地、三地到等觉,这么一大段的九法界的生命之旅,前面是毕竟空,后面也是毕竟空。最初是一念不觉,最后是一念的相应慧,头尾都是一念。
那这个中间是什么,你最初就是那一念,最后也是那一念的觉悟。一开始是那一念的迷惑,把有情众生的生命创造出来,最后是学习佛法以后,一念的智能的光明,把整个九界的有漏生命完全息灭了。你头尾都是一念,当然这些中间的身心,都是你这个念头不断的变化,它剎那剎那变化,剎那剎那变现身心世界,就是这样,生命体就是这个念头的流动而已。
唯识学说:万法唯识。宇宙间一切的因果,就是建立在我们剎那剎那这个流动的心识当中,变现出来的,无我无我所。但是因为你心识的流动,不断的造业,不断的现果报出来,离开了现前的一念心,是无有少法可得,这个就是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若因若果,唯是一心,万法唯是一心。你要知道这个观念才可以修观,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万法唯是一心,你就知道心净佛现,你要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一定要心净,而境界不是从外面而来的,是你内心所变现的,所以你才能够不生取着。你知道你这一念心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毕竟空当中,它不是断灭,你一动,就是一个因缘;你念佛,它就创造一个如梦如幻的佛的功德;你念三恶道,就创造一个如梦如幻的三恶道法界出来。这一切的法界, 就是这一念心如是的造作、如是的显现, 都不离开这一念心。这是整个大乘的殊胜,万法唯是一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这样子,你知道在整个观想中,都是如梦如幻的,不管是欢喜的境界、逆境都如梦如幻。我们再看下段:
「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这个地方要注意了!有些人对于观想的境界不熟,理论也不清楚,他也没有读诵大乘经典,不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一心所变现, 「以躁妄心,急欲境现」,他就是以这种有所得的躁妄心,念佛赶快要能够看到极乐世界,或者希望能够感应到,在现生看到佛陀,你这一念心向外攀缘有危险的。为什么呢?「此则全体是妄」你就依止妄想修行,你用你的攀缘有所得心来修行,这样子你的因地是杂染,你不可能去成就佛的功德,跟真心的功德,跟佛、跟真心都不相应,你这样子「因地不真」,已经伏下一个魔胎,要注意了。你一开始就想要见到什么,你就伏下魔胎了。
「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未如之何矣!」
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这一切法都如梦如幻,万法唯是一心,你「妄欲见境」,你希望能够赶快见到阿弥陀佛,当然这一件事是好事,但是你这种有所得的心,会使令你内心躁动,你心不寂静,这个修行的功德相是明了寂静;但是你的躁动,越念佛越躁动,怎么念了半天,阿弥陀佛还没有现身呢?这样子很容易引起多生的怨家。这个多生怨家,如果你跟他结的缘很深,你过去害他、杀他,而他现在刚好在鬼神道,你在人道,然后你在修行,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他在鬼神道,他就「现作境界」,他可能会现出恐怖的境界来恐怖你,也可能现出你贪爱的境界来迷惑你。
既然你最初的时候,你的内心就是有所得,你不知道这些如梦如幻,你的因地就是有这种取向的执着,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魔业所现,你看到这种境界就大生欢喜,内心就不安,就开始浮动,这个时候,你内心一攀缘,你内心就有空隙。
《楞严经》讲,你内心如果是不动,就算魔王来都不能干扰你,这个佛法讲感应道交。《楞严经》说魔王来干扰你,你内心不生取着,他拿你没办法,他无如之何,没办法,你自己要对他有取着心,才会感应道交。你如果「情不自安」,这个时候魔就附体了,他趁着你攀缘的那个隙缝,就进到你的身体,控制你这个心识,丧心病狂,这样子就算是「活佛现身救度」,也没办法了,这件事就很危险!着魔了,你整着善根都破坏掉了。所以这个地方的问题就是在于「妄欲见境」。
我们念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念佛的目的,是要追求一心不乱,是要把佛号念的绵绵密密,明静而住。而不是念佛当中看到什么、看到什么,不是的!这个是一种副产品。但得本,不愁末,你念到一心不乱,你什么都有,你一开始就想要看到什么、看到什么,你迟早出毛病,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着魔,都是我们自己有那个攀缘心,魔才有办法跟你感应到道交。
所以印祖很恳切的来劝勉我们修行人, 「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修行要老老实实的,知道自己是业障凡夫的根性,不要只是表面上要求高超殊胜,结果本来是想要得到利益,反而受到损害。
以下就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第三段、「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末法众生的特性,「神识飞扬」,这个神识就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飞就是轻举,轻举不沉;扬就是浮动,轻举浮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心粗境细」,能观的心太粗重了,这个昏沉、掉举太粗重了;而所观的境界太过于复杂微细,所以「观难成就」,很难相应。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没办法;那么粗重的心,它没办法去观微细的境界。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佛陀悲悯,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就是称名的方法最简单,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佛号能够保持相续,就能够往生。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这当中也有一个意思,不但是「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整个过程当中,也不容易着魔。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我们能够志诚恳切的专注一心,就是你有魔境,有时候我们的般若智慧不够,熏习不够,这种胜解力不够,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妄,但是控制不住。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不要去观它,你摄用归体,专心念佛。
古德说,如果说这个佛像的境界是真实的,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时候,你继续念佛,这个佛像会更加的清楚分明;假设这个佛像是一种虚妄境界,它不随顺于阿弥陀佛的清净法界的时候,你专心念佛,它就应该消失掉,要消失掉。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够,你看到任何境界,赶快摄心,这个一定是你中间有打妄想,这个境界才会出现,你就不管它是什么境界了,你专心念你的佛号,如果会消失掉,这个佛像就是有问题,如果它继续存在而更加分明,那就对了。所以说你志诚恳切的专心念佛,也是一个办法。
最后,「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就是要身心力行。这个是讲到「善识对治」,调治,这一段是针对于外在的魔境。
[师答]:如果「是心是佛」摆在前面,那个是讲性德,「是心是佛」 ;你这一念心本来就是具足佛性, 但是怎么创造呢?「是心作佛」,要作出来。不过《观经》的本来意思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经》的原文是这样,所以我们照《观经》解释。
我们内心当中,念佛会有境界,我看《观经妙宗钞》,它讲这个念佛有境界,虚妄境界不说,就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那个境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是,净心能感他佛。
净心,清净的净,净心能够招感他佛。就是说,你念佛念的很专注,一句佛号念诵听,能够明了寂静的在心中相续的运转,明静而住。突然间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感应道交,这个时候你会看到阿弥陀佛,或者看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个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佛还是有能所的,净心能感他佛,这个他就是还有自他的分别,当然这也是一大段,从专注到成片、到事一心不乱,都是这种境界,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三昧能成己之果佛。
三昧能够成就自己的果佛,就是你念到你一心不乱的时候,你见到本性佛,你见到的佛,那个阿弥陀佛,你内心没有那个能所的分别,那个入理一心,你自己的自性弥陀跟阿弥陀佛,已经合为一体了,那是真的是: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就是那个本性佛显现出来的,就是见到法身佛,那是更高的境界了。但是不管是见到什么佛,都不能取着,当然你能够见到自己的法身佛,你不可能会有取着的,大部份都是在净心,能感他佛的时候,还有能所对待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取着。
有时候我们打佛七,有些主七和尚,他当然也是想要提高大家的信心,有时候会把一些修行比较得力的、有感应的人,现场报告出来。印光大师说这不好,打佛七当中有任何的境界,不管是好、 是坏,你一讲出来就不好。你很可能是念到净心能感他佛,你真的是跟弥陀感应道交了,真的。但是你一讲出来,你下一枝香就没有了,就失掉了。所以你有好境界,不要在大众中表达出来,绝对不要讲,要把它隐藏起来。但是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境界到底是真实、是虚妄,是不是随顺于弥陀清净法界的时候,你倒是可以跟善知识讨论,私下可以,不要公开的表达出来。除非你真的是得到念佛三昧,你那个念佛三昧的力量,非常的坚固了,可以,经得起任何考验了,可以!如果你只是一时的感应道交,你讲出来很不好。
印光大师说:第一个,你讲出来,你看到一分,你说两分也不对, 说半分也不对, 说多、 说少都不好。说多的话就是有一点…就是不好,当然不一定说是大妄语,你要有欺诳心的时候,就是大妄语;你说少了也不好,多说、少说都不好。,所以有好境界我们自己知道就好,你继续的修行下去。这个是我们修行念佛要注意的事情!所以在根本上,我们要追求一心不乱,因为佛号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什么功德都具足了,神通三昧都因为这种清净心,它就能够创造出来。所以你的因地发心要追求一心不乱,你刚开始的发心,不要是要见佛、见花、见光,不要有这种想要去向外、有所得的心,不要这样。修行的心一定是向内的,向那个寂静处、清净处去趣向,一定要趣向于寂静处,这个方向大家要清楚。
我把期中考要背的东西,跟大家讲一下,看到第六面,我们背的不要太多,因为大家已经背了很多,第六面第三段结劝的地方,: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乃至于…可谓最善形容者矣!」这一段等于是拢总的赞叹念佛的殊胜,这个地方你应该要知道的,要背起来。第二段是在第十八面, 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讲到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别释, 「信则」,信是什么内涵、愿是什么内涵、行是什么内涵,这是一个大纲,一定要背起来,一个字都不能漏的把它背起来,信是怎么修、愿是怎么修、行是怎么修,其实整个印祖《文钞》就是在发明这三个主题,这是正行,这一段要全背起来,是背这两段就可以了。
最后还有几分钟,我再把念佛的一些关键,再强调一下。我们在念佛过程当中,你一定要扣住,就是:
第一个、把目标确认。我念佛的目的要成就一心不乱,并不是要见到什么、见到什么,这些都是属于枝叶花果,都是虚妄的。你的目标要确认是成就一心不乱,这是一个目标的确认。
第二个,你在过程当中,你怎么知道你现在念佛,是随顺于功德?还是随顺于一种损恼相?就是说,你念佛,越念,你这个明了跟寂静这两种相,更加的殊胜,更加的强烈,那就对!你这个方法对!你越念佛,佛号提起来,内心那个昏昧的相状降低了,内心那个寂静的力量增加了,就对。如果你念佛的时候,内心昏昧心越重,内心越浮躁,你方法有问题,要调整,这绝对不是随顺三昧相状。
就是要成就三昧一定是明了寂静,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这整个过程当中,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一定是明了相、寂静相。如果是昏昧相、掉举相,那就是不对的,方法不对,你一定要检讨,这当中有问题出现,一定要把问题找出来,是你的烦恼太粗重应该对治?还是怎么回事?要把这个问题找出来,否则你永远没办法进步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整个过程要很清楚,你在这个地方有障碍了,这个障碍是怎么回事?这个石头应该是要怎么搬开?是用推土机、或是用堆高机?你一定要把这个障碍的因缘找出来,再找出对治的方法。就是第一个,确认你的目标是要成就一心不乱,并不是求人天福报,也不是求感应神通,就是成就一心不乱,在整个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明了寂静,这整个过程,这大家应该都要注意的!至于方法,我们都说过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