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2/3页)
一点,大家看了有面子。但是「不计贻害亡人」,你没有考虑到这样子哭泣、翻动身体,你很容易使令亡者到三恶道去,害了这个亡者。
怎么害法呢?印光大师说:
「不念佛者,且置勿论。」
一个人他平常不念佛,一天到晚造恶业,他当然到三恶道,我们就不讲,反正他也是要到三恶道去,你动不动他,他都到三恶道去那就不讲。
「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
就是这个人平常造很多的善业,他也能够下定决心往生极乐世界。这种有三资粮的人,临命终遇到这种境界的眷属,多被「破坏正念」,你一哭,又搬动他的身体,他的正念就被七动、八动破坏掉。「仍留此界」,留在三界,甚至于到三恶道去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注意!
我们再看别释第二段。看我们能够有助念,所产生的功德,以及没有助念的过患。先看助念的功德。
「临终助念」。
假设我们有智慧,能够帮助临命终的人生起正念,这以下讲一个譬喻:
「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
我们能够好好的去照顾临命终的人,给他一些关怀。就好像一个「怯夫上山,自力不足」,这个人平常功德力很薄弱,甚至于他也造了一些恶业,他自己的力量不足,就是善根薄弱,你要他上山,他爬不上去,你要他奋力往上,以他自己的力量,他没办法增上。你说你临命终生个善念吧,他生不起来,因为他平常都不起善念,临终就是不可能会起善念,「自力不足」。但是「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这个人他爬山爬不上去,前面有人牵他,一个人牵他,后面又有一个人推他,左右两个人抓着他的手就爬上去,他爬上去。「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因为你的临终的关怀,他能够爬到「登峰」跟「造极」。这个「峰」跟「极」都是山顶的意思,都能够达到山顶。就是表示我们的生命,能够往生到可乐的境界去了。临终能够「正念昭彰」、正念分明,甚至于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我们能够适当的临终关怀,的确是能够使令他生命增上。
「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
被这个「魔眷属爱情」,就是你哭泣,或者搬动他的身体,破坏他的正念,这种情形讲一个譬喻:
「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这个人是一个强健的,勇猛的勇士,「自力充足」,他本来做人的时候,栽培很多的善根跟善业的,修了很多的善业,信愿行资粮也很深厚,本来是正念很分明。
「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负担」。如果大家都不要动他,让他自己爬山,他可以爬到山上去;但是亲属朋友,就把东西都让他拿,七拿、八拿:
「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超过他的负荷,就退下来,生命没办法得到增上,就到三恶道去。
这个把临终助念的功德,以及我们不如法处理所造成的过失要对比。
这以下总结。
「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
就着这个往生的人,有一个人是得到帮助;有一个人是遭到破坏。就是有得,有的是失。表面上看起来是别人帮助他、别人破坏。但是从因果来说「实属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
这当然跟我们的业力会有关系。就是你为什么本来能够往生善道,往生极乐世界,你会遇到这种境界来破坏你呢?就是你过去生,或者今生,人家要修行,你障碍别人,你破坏别人,你要修行,我不让你修行,你有这种业力就会有这种情况,你以后要往生极乐世界,别人也不同意,这个业力就会出现。反过来,我们过去生,或今生,你要修行,我帮助你,我辅导你,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鼓励你,你各式各样的,使令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不断的往善处跑。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有障碍,自然会有善知识出现,帮你开出一条门,光明的道路。所以这个就是跟我们过去的业有关系,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就是因果,因果丝毫不爽。
所以印光大师说:「凡修净业者」,我们修行净土法门,求生阿弥陀佛国,要注意两件事:
第一个「当成全人之正念」。
你平常多多的帮助别人提起正念。他在那个地方拜佛,我不要干扰你;你在打坐,我不要干扰你,多多的去帮助别人正念。你今天要买一个经架,没有钱,我帮你出钱,没关系!你就是人家修行,多多帮助别人,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
你要事先通知你的家人眷属,告诉他临终关怀的重要性、这个利害关系。临命终的时候要怎么处理,不要在我的面前哭泣,不要搬动我的身体,这个事先都要先讲清楚。
这两件事都是平常就要做的。
「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使令我们的眷属、同参道友知道,我临终的时候,不管我的身体是多么的脏,不要管,要紧的是「神识得所」,要尽量来使令我来提起正念往生善处,这个才是真实有利。
不要在世间上的好看、不好看,这个是不重要。
「庶可无虞矣」这样子才能够没有顾虑。就是多成全人的正念;第二个,好好的做准备。
这一段是先说明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好,我们再看第二段,大家请合掌。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 临终三大要 —
好,我们加以说明。前面一段是说明临终助念的重要性,应该怎么样达到临终助念呢?印光大师他讲出了一个方法。先看第一段。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
假设我们有父母,或者是兄弟,或者其它的眷属、朋友得到了重病,得到重病,当然我们能够医,就尽量医。如果是不能医,「势难痊愈者」就不要医,就送回家。
我们对于这个眷属的处理,假设已经没有办法,绝对不要进行急救,这个一定要注意。
第一个,不要注射这种使令我们昏迷的镇定剂。
第二,不要急救。因为那个急救的电压很高,几万伏特,你一电击,这个人的身体伤害太大,很容易生瞋恨心。
所以我们一定要判断,这个人,医生已经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不要去动他的身体,不要增长他的痛苦了,就带回家,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自己处理。当然能够医,我们尽量医,不能够医,就带回家。
带回家怎么办呢?
「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
就是一方面培养他的信愿,使令他能够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信愿。一方面为他助念,就是这两件事。
「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使令这个亡者,今生的生命结束以后,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利益就太大,这个是帮助一个人成佛的意思了。
应该怎么帮助他呢?
印光大师说:「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印光大师就讲出三个要点,以为我们成就临终人往生的根据。虽然言词很「鄙俚」、很平淡,没有很玄妙,但是这个观念是有传 承的,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出自佛经,不是我个人揣测的。「遇此因缘」,遇到临命终的因缘,都可以使用。
我们看这个三要的内涵: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这第一个。这个是个大学问,「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我们临命终的人,内心是很复杂的,错综复杂的。
在这个《西藏生死书》说,多分来说是两种的心情:
第一个是一个恐怖的心情。
怎么说呢?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凡夫的心,平常所住的境界,就是财色名食睡。我的财富,我要赚很多钱;我的眷属有妻子、儿女的眷属;你的声名,你要做总经理、董事长,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这一念心,就是住在这种境界上,一生就是为这些努力奔波。平常一天一天过去,也没什么特别感觉。但临命终的时候,这些完全要破坏,内心当中就恐惧。就好像我们人住在这个大地,大地是我们的依止处,这个大地要崩裂,我们就恐惧,要失掉这些境界,恐惧。
第二个、忧虑。
我们对未来的生命的前途,前途茫茫,不知道下辈子要去哪里?这个生命是断灭呢?是相续呢?是要到哪里去呢?内心不安,忧虑。
当然也有很多的特殊的情况,《西藏生死书》说,有些人内心当中有恨,想到哪些人平常对他不起,一生当中,对他有种种的不合理的行为。临命终的时候,他心中的恨会出现,这个也是很危险的。他有罪业,他有内疚,这个都要引导他发露出来。就是他的心情有各式各样的。
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为他灭恶、生善呢?
这个《西藏生死书》提出了两大点:
第一点,你要为他开导安慰之前,你要先修慈悲观。
就是说,我们一般的心情,如果我们看到亡者,我们凡夫的心情呢我的生命要离苦得乐,至于别人是不是离苦得乐,我们不在乎,这是没有慈悲心,这个不可以。第一个就修慈悲观,就是修七重因果,思惟躺在床上的人,是你最爱的亲人,或者是你的母亲,或者是你最大的恩人,你就这样子思惟,知母、念恩、报恩,他是你的母亲,他曾经以最大的恩惠来照顾你,你应该报答他的恩,这七重因果。
或者是「自他交换」。你观想躺在床上的就是你自己,你现在需要帮助了,你就像帮助自己的心情去帮助别人,这个也可以。
总之你一定要使令你对这个亡者的慈悲心生起来,这才可以,否则你以后的开示,就很难达到效果。因为你今天要帮助亡者,亡者要接受你的帮助,不但是你开示的法语,重要的是,你那个慈悲心要打动他,所以你要在开示之前,先把慈悲心的量生起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正式的开示。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先了解临终者的身心状况。
问问看这个人平常是不是有学佛?对佛法的信心到什么程度?平常修什么法门?平常造什么善业?造什么恶业?先了解一下。他的个性怎么样?先了解一下。他内心有什么样的执着?都要了解。然后再抉择一个契理契机的法门,应该要先为他忏悔的,先让他发露;应该为他先解开心中的结,先解开心中的结;然后再赞叹净土法门。一定是要把他心中的结先解开,然后再告诉他净土法门的殊胜,先灭恶、再生善,这个就是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
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其实临终的助念,我们现在台湾的临终助念,都太晚做。一般人都是到了已经是昏迷状态了,才来找出家人,其实这样子都是不对的。
我们看《西藏生死书》,它那个临终助念,头脑清楚的时候就要做。
这个心理建设,就是医生宣布已经没有救,你的生命还有三个月、一个月,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做心理建设了,不应该等到已经昏迷了,这个都来不及了。
所以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最好是在头脑清楚的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我们的引导,越早做越好,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
这个事情是这样,假设你去到那个亡者的家,这个亡者已经昏迷不醒了,二句话不说,就开始念佛,先念一段再开示。假设你到那个地方去,他还很清楚,还不是马上临命终,我们就先开导安慰。开导安慰以后,就换班念佛。印光大师的意思说,这个佛号不要断,临命终以后,八个小时佛号不要断,八个小时不要断,分三班,每一班念两个小时,分三班。这个时候要打引磬,不要打木鱼,引磬的声音比较清亮,木鱼的声音太浊。所以这个要注意!使令他能够生起念佛的正念,帮助他生起正念。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这个时候不要搬动他的身体,他的姿势是怎么样,就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管好不好看,要紧是内心要有正念。不要搬动、不要哭泣,你要控制不住,到外面去哭,不要在现场触动他的感情,以免误事,以免他生起贪烦恼、瞋烦恼,到三恶道去,这个要注意!
这是三点:开导安慰;换班念佛;不要去搬动哭泣。这个就是临终三要。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印光大师说,我们真的能够依止这三个法门去做,一定能够帮助亡者消除宿业而且增长净因。消除罪业是破恶, 增长净因是生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仰赖我们临命终的信愿持名,跟弥陀的大悲愿力感应道交,往生西方。
往生西方有什么好处呢?
「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往生极乐世界以后,当下的利益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就超越三界。你在那个地方渐渐的修行,一定能够圆成佛果而后已!无量无边的寿命,一定能够在一期的生命成佛,这个是究竟的利益。我们能够帮助一个人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帮助一个人成佛,等于是这样讲,这功德是很大、很大的。这个是讲到我们临终助念、关怀的三个方法。
这个临终关怀,我看过很多书,它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去的时候,这个亡者还没有临命终,就是头脑很清楚,还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你修慈悲观以后,你去,你尽量不要表达你个人的意见,刚开始多听他讲。因为我们没有他心通,你问他现在的心里情况怎么样,使令他发露出来,把他心中的话讲出来。讲出来以后,第一个他心情好一点;第二个我们根据他讲话的内涵,我们知道他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他的结在哪里,再为他疏通。
所以一开始不要批哩啪拉都讲你的话,他心中的想法,跟你讲得话就不相应,先多听他讲。当然我们可以摸摸他的手,为他按摩一下,表示我们对他的关怀,我们的慈悲心先感动他,就是我这么想帮助你,没关系!你有什么话讲出来。甚至于我们就是陪他聊天,知道他心中的想法,先了解他的状况,所以这个也是要注意!
当然这也是要有一些经验。索甲仁波切说,我们临终关怀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就是你不要抱太大期望,乃至于我能够帮助你一点都好。因为你得失心太重,有时候反而坏事,我们只要以慈悲心,尽人事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还有一点就是,索甲仁波切也说,不要强迫他改变平常的修行方法,假设这个人平常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你不要去变动他的法门,不要去强迫他改变平常的修行,他平常念观世音菩萨,我们助念就念观世音菩萨,帮助他的串习,这个都要契他的根机的。
好,我们再看甲三的结劝。
前面的是一个正文。我们看讲义第一面的大科判。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分成三科:甲一的前言, 就是乙一的作者略史,印光大师的略史;乙二的教起因缘,净土法门的因缘, 这个是前言。甲二的正文, 我们的正文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这五大科我们都讲完,现在看甲三的结劝,结示劝修。
好,我们翻到五十三面,大家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甲三、结劝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我们加以说明。「无论在家在庵」,就是印光大师说,这以下的法门所加被的根机,包括在家跟出家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