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第3/3页)
可以修行。
这以下就讲到修因跟证果,先讲因地的修行,「必须」就是以下有三件事。
第一个先讲助行。
助行就是我们讲改过跟积善这两件是助行,「必须要敬上和下」。
我们内心的态度,对于「上」,就是上辈、长辈,就是三宝、父母、师长要有恭敬心。对于下辈要有柔和的慈悲心。这两种心态一个是敬」,一个是「和」。
怎么做到敬跟和呢?这以下有三个方法:
一、「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个是约自利来说。
「忍人所不能忍」是约着断恶,「行人所不能行」是约修善。就是说,人的一生当中, 不是完全都是顺境,没有一个人一生都是顺境,再大的富贵,他都有一些恶的因缘。这个恶的因缘,当然世间人要是遇到恶因缘,那就是你对我不起,我就对你不起,就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学佛人不是,忍人所不能忍。我们要相信因果,这个事情会在我的生命出现,过去一定有它的因果,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安忍不动,把这个罪业消掉就算了。
不过这个地方,「安忍不动」最好是能够修「无我观」,观察在整个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很好用。你能够观察在整个事件当中,没有一个承受业力的「我」,没有我,你很容易安忍不动。我们面对烦恼的时候,要能够安忍不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当然这最好有一点般若波罗蜜。第二个「行人所不能行」,对一切的善法,我们实在是没有能力做到,但是勉强自己做到,能够拜三百拜、拜五百拜、诵经种种的善法,我们那个行力要提起来,不但是安忍不动,还要能够对这个善法主动积极的去追求,这个是就着自利来说。
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就着利他来说。
「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别人有什么事情要我们帮忙, 我们尽量帮助别人。忏公师父说: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这的确!我们能够多帮助别人,我们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就有因缘,有人会帮助我们。
这「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多多成就别人的美事,别人要做什么事情,他有障碍,我们尽量帮助别人,这个是约利他来说。前面是约自利,我们要求自己「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要求自己。但是待一切众生呢?待人接物呢?「代人之劳,成人之美」,多帮助别人。这是说明自利跟利他的情况。
这以下总结。把自利、利他做总结。
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我们在静坐的时候,经常反省、思惟自己的过失,「闲谈」,处世不要去谈论别人的过非。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面对自己,多看自己的缺点,不要什么事情都把过错归咎给别人。你看别人的事情看得很清楚,自己的缺点都不知道。这两个眼睛多看看自己的缺点,面对别人多包容、宽恕。
「静坐」,我们内心当中所思惟的环境,就是我自己身口意三业的过患,我今天身业有什么过患?口业什么过患?意业什么过患?诃责自己、 忏悔自己。看到一切众生有错误,多包容宽恕,不要去讲别人。这个「闲谈不论人非」,不但是口业,要紧就是内心要有包容的心最重要,这是我们平常的待人处事,怎么样能够改过、积善,这个助行。
第二个看正行。
「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
这是我们平常的根本法宝-信愿持名。
就是「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就空间上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空间,不管是穿衣吃饭、或者是行住坐卧;从时间上来说呢「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不管白天、不管晚上。
修行有静中修跟历缘对境修。
从静中修的角度, 「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就是平常要有个定课,把我们这一句佛,这个本命元辰,在我们要求的定课当中,不令间断,或者是小声念,或者是默念都可以。
「除念佛外,不起别念」,心中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就是心在佛号专一安住、相续安住。
但是我们总有事情要做,历缘对境的时候,「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有时候我们待人处事,有一些不如意的境界出现,怎么办呢?
就是你在念佛堂栽培的念佛的力量,那个法宝就要现出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平常在止静的时候,栽培那个佛号的力量,就是烦恼现行要用的。
就是 「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这个「当下」这两句话是很重要,因为烦恼你让它相续,它的势力越来越大。就像这个火,火要烧山,它刚开始要烧的时候,势力薄弱,你一下子就把它给破灭了,你不管它,就森林大火,你就要很多时间才能扑灭它。
所以要紧就是「当下」,你烦恼一点点波动的时候,佛号就马上现出来,转念念佛,折伏现行烦恼。
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平常对烦恼罪业的过患,要有很深入的了解,你知道烦恼的造作,所创造出来的罪业,会使令你身心造成很大的痛苦,决定不能相续的。
所以你对烦恼的过患,要很深刻的去思惟,你才能够快刀斩乱麻的,这个是我们的正行。
有改过、积善的助行跟正行还不够,还要「谦卑」。
第三个看「谦卑」。
「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我们经常的改过、经常的积善,也经常的信愿持名,我们内心当中的功德不断增长,罪业不断的消灭。但是我们不要产生骄慢,经常产生「惭愧心」跟「忏悔心」。
怎么做呢?「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即使我们平常能够积功累德、信愿持名,我们觉得还是很浅,不要自己去「矜夸」,矜就是骄慢,夸就是夸大,夸大自己。
这件事情是这样子的,我们讲「谦受益,满招损」 。
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有些人的功德能够不断的增长;有些人的功德修到一个程度停下来,甚至于开始退步了,没办法增长,他的功德没办法一直增长。
为什么呢?就是这个谦虚跟骄慢的问题。有些人经常保持一个谦卑的心,他这整个过程当中,他的功德能够无穷尽的增长,谦受益;有些人他这个「我」很大,他做一点善事,一定要把事情给讲出来的。
你这样子即使能够修功德,你不能成就大功德的,不可以的,满招损,你折损你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不要去夸赞自己的功德。这是一个总说,「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这是谦卑的总相。
别相有三段: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这个「管」就是要求。平常待人处事,要求自己就好,不要要求别人,我们要紧以德服人,你想使令他改变,你要用德行来感动他,他才会服气你。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向好的地方学习,不要跟坏的学习,我们尽量往增上的境界学习。你不要说:你为什么拜一百拜而已,他拜五十拜而已。你就是跟坏的比,就是要跟好的比,就是我们眼睛要经常往上看。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观察一切人都有很多的功德,我们看到别人都是功德。这个人他有拜佛的功德;这个人他不会拜佛,他能够做事;这个人不会拜佛,也不会做事,但是他能够安住也不错。
就是人有各式各样的功德,都是菩萨。但是我这个人有很多的缺点,就是生死凡夫,看自己很多缺点,这个都是谦卑的心态。由于我们谦卑的心情,能够使令前面的助行跟正行的功德增长广大。
这个是讲到因地三种的修行内涵,助行、正行跟谦卑。再来我们看这个果地,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
「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假设我们能够根据前面的三种方法去修,你临命终的时候,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有这种果地的功德。
好,这是我们这次的《印光大师文钞》选读,跟大家讨论。他就是很平常,但是平常当中看出不平常。他很实际,他也不谈玄说妙,但是他就是要求你,在待人处事当中,怎么样去断恶修善,就是一个很实际的修行方法。
我想大家都能够感觉的出来,印光大师的确是是一个老实的修行者,他老人家的《文钞》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师答]:「给人家方便」,这个是忏公师父说的话。那个事情是这样,我在莲因寺斋戒学会,可能有些人在场,那个时候做晚课,做晚课之前。
忏公师父进来说:今天刚刚电话都没人接,这响了很久,我们修行人给人家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就是他打电话进来有事情,你去接一下,有什么事情,我们能够满这个打电话的人的心愿。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待人处事,在我们的范围之内,能够做得到的,多多帮助别人,给人家方便。他有障碍,他不方便,他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前面有石头,他不方便,我们帮他推一下,把石头推开,这样子就是给自己方便。为什么呢?以后你有问题的时候,就有善知识出现。这个我自己有感觉的,是这样子,所以我愿意从事僧教育就是这样,我多栽培别人,我发觉自己因缘也不错。
当然我们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事,要紧就是你待人处事当中,譬如说,我们今天去用洗手间,用完以后,我们主动把它洗干净,给人家方便,处处去想到别人,你以后因缘就不错,这个是深信因果。
待人处事多考虑到别人的权益,多替别人着想。
他修行有问题,他不好意思讲,我们主动的帮他解决,我们今天为众生所做的一切业力,总有一天是会回到我们身上的,功不唐捐。
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不是上帝作主的,不是!也不是无缘无故会出现什么事,不是的!这个世界上是由「业力」决定的,我们的业力,决定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行为,你的每一个行为,对你未来的生命,都有影响的,要注意!
所以给人家方便,其实对你自己的菩提道,就是给自己方便,因为它又回归到自己身心上面,这个就是这个意思了。
我们这次的作业,那个临终关怀「临终开导,助成往生」再写一次,再写一次以后,这个作业就算结束了,再交一次作业。
然后我们期末考交报告,就是《印光大师文钞》的心得报告。心得报告当然不是两、三张而已。大家先打个大纲我看一看,希望在礼拜二之前,把你的大纲,给我看一下,我可能会有一段时间进修喔,你可以把这五大科,做一个扼要的诠释,就是把整个净土的道次第全部诠释。或者你根据哪一科,其中有一科你特别有心得,就着这一科来发挥也可以。
但是你把你的大科先列出来,你这次有几个大科、你要发明几个大科,大科里面有几个小科,先把大科科判做出来,我看一下,尽量在礼拜二之前交到我这里,我先看一下。我们规定一下好了,就是在礼拜一中午午餐之前,交到我这边来。
这个禅,就是我们讲真如佛性,或者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净土就是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如果说我们平常修净土的人,完全没有读大乘经典,我们很容易以这种妄想心去修行。妄想心修行,你平常不感觉有什么样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心当中,会坚固的执着我们这个五蕴身心。
痛苦出现,我们的心就跟着痛苦;顺境的时候,我们就跟着快乐。我们的心就随着境界转,对不对?这样子也就罢了。
到临命终的时候,这件事就有问题了,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身心要完全败坏掉,你内心的恐怖,那个时候恐怖很大的。
譬如说, 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存一万块,对不对?你丢掉一万块,你内心当中不舍得,对不对?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所有东西都必须要被破坏,那个内心的感觉,你看看是什么境界,可能你要念佛就提不起来。
因为你平常的心,就住在这种外境上。就是你这一念心,平常随境界这样子波动,风吹,这心就跟着动,境界往东边吹,你心就往东。你的心是整天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境界里面这样子流动,这个人当然就是很可怜。
我们讲禅净双修,就是他在这整个风雨当中,他找到一个房子住。
这个洞山禅师,他有一次的结夏安居,他都没讲话,三个月都没讲话,这个也是不可思议,这善知识三个月都不开示。
到要结束以后,就是大家要告假,他讲一句话,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说我们现在,或者我们讲身体,你现在东去西去,到处去参学,你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
「万里无寸草」是什么境界?就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境界。你经常能够把这个心,不要在外面流动,把它抓回来,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就是经常这样子。
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痛苦的感觉会降到最低。会有痛苦,但是因为你平常就把这个心…,住在外面的境界的势力比较薄弱,所以外面的境界破坏,对你感觉影响不大。
其实我们这个痛苦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为什么会有痛苦?你想想看,我们其实对这个痛苦的根的生起,我们不了解,什么叫痛苦?
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我们不知道痛苦怎么生起,我们不能把痛苦消灭,不可以。
我们看《百法明门论》这个贪烦恼,什么叫贪呢?
以染着为性、生苦为业。贪能够生起痛苦。譬如说,你现在看到有人去砍树,你没有痛苦的感觉,是不是?这个树我对它没有贪着心。但是有些人讲一句话,对你讲一句话,你马上痛苦,因为你对自己有执着,「你伤害我」。
有些人把你的小东西拿走你有痛苦,为什么?你对它有执着。所以痛苦的根源是我们的执着。你的心对它有所住,这件事情一变化,你就痛苦,这样懂吗?所以痛苦其实是我们自己产生,你自己要执着的,是不是?
但问题是,假设我们今天所执着的,是一个恒常不会破坏的东西,那还好。譬如说,我们今天追求一个美好的生命,人家对我的尊重,或者我爱我的色身,假设这些事情都是「常」的,那还好。
但是问题是,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会有变化的,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什么「常」的。
你说,我跟你感情很好,是吗?在某一个因缘上感情很好,因缘一变化,这个事情就会变化,诸行无常嘛。
我们就想:我们这一念心,把我们的心寄托在这种变化的事情上,是不是很危险?是不是?你把你的心寄托在一个会变化的境界上,你把你的心付诸在一个会变化的境界上,这件事是不是很危险?是不是?那怎么办呢?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这个心应该放在哪里最安全?放在哪里?念佛,也很好,念佛也是不错,那也是一个安住处,是的。你能够观察到这个万里无寸草、不生不灭的境界也不错,这也是一个安住处,这是我们的落脚处,就找到一个房子住。
就是说,这个世间上怎么变化,你的心不变化,因为你的心不住在这个境界上,这个地方不是我的依止处。
不是我的依止处,这个世间上一变化的时候,你的心不动,你内心当中,有一个房子住,你的心安。你经常摄心在毕竟空的般若波罗蜜,这个禅的境界,临命终的时候,你那个四大败坏,眷属也离开你了,带不走。
我们人来到这个世间,是一个人来,离开也是一个人,没有一个人带走一块钱。你家财万贯,跟一个乞丐离开,两个都是一样,乞丐离开一块钱也没带,王永庆离开,他带走一块吗?没有带走一块钱。
这个痛苦就是你是不是执着。
所以我们经常有这个禅的般若波罗蜜,我们内心经常安住在清净心,可以减少很多痛苦。
所以佛陀要我们消灭痛苦,并不是说我在改变别人,不是说你从今以后,不准对我讲不客气的话,不是这样,不是改变别人,不是你的心向外追求。
我们的追求欲望是无穷尽的,没有一个人说他满足了,我的钱够了,我现在的生命也够了,没有,是不是?有钱人也是很多痛苦。就是我们要把这一念心收回来,安住在一个不生不灭的心,这个快乐是不可破坏,现在安住, 临命终也安住。
所以这个禅净双修很需要的。
当然这都是你平常要用功,你就是要熟,这个串习,你平常的心念,经常这样子的摄心,就是要熟,所以这个「修」,就是你要经常调整你的心念,调整自己,使令它找到一个最好的安住处, 所以这个禅净双修,也是非常重要的。
好,我们的课程就到这个地方。回向。
(全文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