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虽千万人,我们一起往矣 (第1/3页)
不同于卢象升这种混入敌人内部的小打小闹。
此刻位于保定府高阳县内的孙承宗已经在准备直接造反了。
没错。
就是准备造南边那个伪帝朱常洵的反。
其实按照常理来看的话,孙承宗完全没有造反的必要。
甚至说哪怕河北境内全都对朱常洵骂声一片,他也得继续支持才是。
因为他高阳孙家,其实也是河北境内四大氏族孙氏的一个分支。
不过高阳孙家这个分支,还稍稍有那么些特殊。
原因就是这支散落在高阳县城的旁系,在孙承宗之前并未接受过什么来自于族中的援助。
不同于那些满脑子只剩下荣华富贵的世家豪族。
孙承宗的家庭往上数几代都是一水务农的农户,家庭条件比普通百姓要好些,但最多也就是个小地主级别。
这倒也不是他们喜欢种地或是走投无路什么的。
有与孙氏同族同姓的这层关系在。
他们家只要稍稍动动脑子走动些门路。
不说大富大贵,混个高阳县内世袭罔替的胥吏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之所以现状如此,还是因为孙承宗家中几代传承下来的家风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从孙承宗祖父那一代开始,其家风便一直秉承着“朴实清廉、尽忠报国”的底色。
所以对那些朝着民脂民膏大快朵颐的世家豪族,孙家可谓是极其厌恶。
平日里都是各种敬而远之,能不来往就不来往。
孙承宗的父亲还曾干出过将积蓄多年的粮食,全都赈济分发给灾民的壮举。
如此这般的所作所为。
自然也就造成了哪怕是周边县城中最为低级的孙氏族人,都不愿意与孙承宗家族家族来往的局面。
不过这种情况到孙承宗这一代时,突然就有了极大的改变。
因为孙承宗是个猛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进士,而且还是榜眼,一时间风头无两。
高中之后,孙家之前那些不合群的作为,自然就有一堆人来为之洗地。
不愿与宗族过多交流,可以说成是为了治学心无旁骛。
有过偏向于贱民的举动,那也可以说是收买人心提前布局。
反正,总能洗的干净。
自有大儒为其辩经了属于是。
而对于这些赶来攀附于自己的低级孙氏族人,孙承宗并未像自己的父辈那般拒绝。
反而还对他们笑脸相迎,来者不拒。
因为孙承宗高中榜眼那年,已经四十岁了。
半只脚已经迈进棺材里的他。
想趁着自己还未将心中意气完全弄丢之时,做些真正有利于大明、有利于天下百姓的实事。
而想做事,就离不开孙氏这个庞然大物的支持。
若是他连这些普通族人都不愿意接纳的话,那孙氏会怎么看待他?
显而易见的。
他在官场上的结局必然是寸步难行。
同样的。
他也知道,攀附孙氏会让自家传承了数十年的家风荡然无存。
自己家中也会出现那些他不愿看到的欺男霸女、藏污纳垢之事。
但是在那种局面下,他实在没得选。
只要他想做事,那就必须得和光同尘。
难能可贵的是。
孙承宗在踏入和光同尘这个大染缸后,也极其难得的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
凭借着自身的各种努力与孙氏的支持。
孙承宗慢慢爬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孙承宗并未尸位素餐。
而是上书自请亲赴山海关前线,汰逃将、肃军纪。
在关外督师的四年时间里。
孙承宗前后收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
种种举动,皆可谓是利国利民,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大明,
直至两年前。
孙承宗方才因柳河之役的战败,再加上各方势力的排挤,不得已之下告老还乡。
而做出了如此伟业的孙承宗在回到河北老家后,门生故吏自然也是已经遍布大半个保定府。
可以这么说。
如今的孙承宗虽然已无官职在身。
但只要他想的话。
以他的威信和族中地位,架空保定府府城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也是孙承宗为何在保定府内谋划“造反”的原因——他有做到这件事的能力。
同时,他也有去做这件事的必要。
他攀附孙氏,从头到尾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天下苍生,而不是一己私利。
可是现在,孙氏和其他那些世家豪族们,却想要联手毁了大明、毁了天下苍生。
权力与财富对人的异化是极其可怕的。
从他孙承宗起势到现在才只不过十余年而已。
可原本在一个县内都上不得台面的高阳孙家,如今已然成为了保定府内的一方巨擎。
除了少数那些他不断言传身教悉心教导的嫡系子孙,尚且还保有一份良知外。
其余人等已变得和真正的吸吮民脂民膏的蛀虫一般别无两样。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若是真让世家集团们的阴谋得逞的话,那整个大明都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变得国将不国。
到时还不知道会有多少百姓因此而命丧黄泉,天下苍生又会陷入何等水深火热?!
想到这里,孙承宗极其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