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虽千万人,我们一起往矣 (第2/3页)
这时。
孙承宗的长子孙铨面色凝重的走了过来:“父亲,您可已是确定要在保定府内起事以支持陛下了?”
孙承宗睁开眼睛,点了点头。
孙铨脸上出现一抹挣扎:“父亲,只怕您起事之举家内绝多数都会大加反对,这些人.”
孙承宗没有说话,只是眼中迸发出一道凌厉精光。
片刻之后,他才盯着孙铨慢慢开口:“一门一户,比之大明四方土地和万万百姓,究竟孰轻孰重?”
孙铨深吸一口气,眼中出现与孙承宗相像的决绝。
父亲的意思很明白了。
想要起事,那家族内的反对派或者说国之蛀虫,就要在起事之前将他们彻底清理掉。
这是一次自灭满门的行动。
值得吗?
许多人看来这都是非常愚蠢甚至令人费解的,但在孙承宗和他的那些嫡系儿孙看来,这都是值得的。
同样还是那句话。
大丈夫做人的道理,和有些人说了他们也是不会懂的。
孙铨重重点头:“孩儿等会便去操办此事。”
接着,孙铨看向自己的父亲,问出了他此行的最后一个问题:
“父亲,我们会成功吗?”
听着这话,孙承宗满是沟壑的脸上突然扯出一个不算好看的笑容来。
会成功吗?
孙承宗自己也不知道。
毕竟小小的一个保定府,对当下大明朝的局势实在是起不了什么太大的帮助。
但至少现如今大明朝的那位圣上,让他看到了一丝搏命的希望。
否则,他是断然不会在这种时候拖上全家性命去做这九死一生之事的。
他只会继续隐忍下去,默默寻找机会看看能不能给对方致命一击。
而说起皇帝。
孙承宗在朱由检最开始登基时,其实对他也是有着一点点不满的。
原因很简单。
自己在前两年已经做出了成绩,并且或间接或直接的证明了自己对大明朝的一片赤胆忠心。
但皇上登基之后,却没有第一时间重用自己。
这让孙承宗颇有些闷闷不乐。
他可是前朝帝师,深受天启帝信任。
他就不信天启帝在临终之时,没有提上过自己这把老骨头一嘴。
而且最重要的是。
他孙承宗都已经暗中遣人在京城里给皇上表忠心、递消息了。
皇上却连个话都没回,好像根本不在意他这么个人一般。
这是嫌自己老了,还是觉得自己两年前打了一场败仗,不堪重用?
可柳河之役的那场败仗的结局,实非他一人之力可以改变。
各种猜测交织在一起,让年逾六十的孙承宗非常郁闷。
以至于当听闻皇帝在京城里收拾贪官污吏时,孙承宗都没有对这位年轻的皇帝表达出太大的赞扬。
当时只是隐藏住心底的喜意,淡淡点头说了句“还行”。
不过。
当朱由检离开京城前往陕西赈灾救民的那一刻,孙承宗心中的一切不满就全都跟着一起烟消云散了。
和陕西那些受苦受难的灾民们比起来,自己区区一个行将朽木的老头子又算得了什么?
皇上没在意到自己,是因为皇上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办。
孙承宗瞬间便明白了朱由检心中的宏图伟业。
但那时他却并未继续向朱由检再去做什么表忠心的举动以求重用。
因为以他的阅历和对世家的了解。
他非常清楚。
只要皇帝继续这么干下去,那大明必然会乱。
自己与其在那个时候向皇帝尽忠,远不如等到大明动乱之时再横空出世。
在那时,给世家豪族们来上一刀狠狠的背刺,才能真正起到出其不意之功。
宦海沉浮、沙场征战了大半辈子的孙承宗,对各种事务都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就像现在这般一样。
他知道一个保定府对整个大明来说算不得什么。
但对京城、对陛下来说,却无疑是雪中送炭。
同时对河北境内的世家豪族来说,也是一次沉重打击。
同样的。
孙承宗也知道自己捅完世家这一刀后,再往前继续走下去的成功希望非常渺茫。
因为他和陛下面对的并不是某家某户。
而是一整个阶级。
这个阶级自从有史书的记载的那一刻起便一直存在。
他们可能是赵钱孙李,也可能是周吴郑王。
反正放眼整个历史,他们总是存在。
不管王朝兴替与否,他们永远如幽灵一般跟随着这片土地。
和这么一个敌人做对手,实在是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
而这场斗争中失败者的下场,则必然是被胜利者满门抄斩。
并且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供后人万世唾骂。
可以这么说。
从决定跟朱由检站在一起的那一刻。
孙承宗就已经将跟随自己举事的那四十七名血亲看作死人了。
这代价巨大无比。
但相比于陛下所付出的代价,却如同是九牛一毛了。
以陛下之才智和身份地位,完全可以做到舒舒服服的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
但陛下却没这么做。
因为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的。
哪怕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但只要能让局面变得更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