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 > 第五十一章 钢骨巨船

第五十一章 钢骨巨船

    第五十一章 钢骨巨船 (第2/3页)

    当然,未交战之前,敌人总不可能一照面就了解蒸汽船的优势劣势。

    因此陈舟便给这艘“不需要船帆”的船安装了船帆。

    那些屹立在甲板上的粗大桅杆,除了在山穷水尽,燃料消耗一空时为船只提供后备动力外,更多还是起到误导敌人的作用。

    当西班牙武装商船靠近这艘钢骨巨船,射出链弹摧毁桅杆和索具,准备将这头“待宰羔羊”按在砧板上蹂躏时,澎湃的蒸汽动力将带给他们一个毕生难忘的教训。

    而这个教训,就是陈舟执意要往船上安装桅杆的根本原因,他很想看到那些海上强盗露出一副“活见鬼”的神态。

    就像几年前抓到的那个西班牙人,那家伙看到手电筒只是按一下那么简单就能发出强光时的表情真的很精彩。

    ……

    由于薄铁皮不够多,陈舟企图用铁甲包裹木质船壳的计划最终还是夭折了。

    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核心动力室,他选取了稍微“妥协”一点的做法,将历次奖励送来的铁皮全部利用上,包裹住了动力室和船头船尾。

    17世纪的炮弹穿透力极差,对木质船身具备较强威胁,但只需一层薄薄的金属板,就能削减其八九成的杀伤力。

    呈流线型的船身外部,局部包有薄金属板后,整艘船的防御能力将上升一个维度,只要不是太倒霉,基本可以顶着敌舰的炮火展开反击。

    至于船身内部的全钢框架,更是坚不可破。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这艘船不被密集的火力当场击沉,在动力装置未受损的情况下,它就能强撑着撤回港口码头。

    在造船厂中经过一番维修,用不了几天,它便可“满血复活”,重返战场。

    令人安心的船壳内部保护着多处机械结构,诸如冷凝器、通风筒、管道系统、传动曲轴、螺旋桨……

    这些环环相扣的机械系统将蒸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活塞运动,活塞又通过连杆连接的曲轴,将直线运动转换为旋转动力,从而带动螺旋桨。

    与这套完善的蒸汽动力系统相匹配的,还有一套用于调节航行方向与船速的齿轮组,它可以辅助船长灵活地操纵这艘庞大且沉重的大家伙,并控制航行速度。

    陈舟估计,若燃料室装满燃料,且海上气象较为平静,没有大风大浪时,这艘船的最大航程应该在260公里左右。

    顺风时,熄灭蒸汽机,完全使用风帆动力,航程还能增加许多。

    260公里在这浩瀚汪洋并不算多,但在有海图的前提下,足够前往下一个补给点进行补给。

    可惜的是,陈舟只擅长设计制造,对17世纪的发展史和世界格局并不很了解,也不懂得西班牙语。

    《鲁滨逊漂流记》中从未具体描述过岛屿的位置,他也未和外界有过亲密接触。

    这些原因导致他制造的这艘大船不仅外观是“蝎子粑粑独一份儿”,航海地位方面也是一样的备受孤立,只要离开这座岛屿,钢骨巨船根本找不到下一个补给点。

    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大岛与群岛之间往返基本就是这艘船现阶段的全部工作了,指望它远赴重洋,像同时期的海上霸主一样从远方劫掠财富希望渺茫。

    ……

    岛上不产煤炭,钢骨巨船使用的燃料为优质木炭。

    为了冶金和锻造,陈舟在距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修建了三座新烧炭窑,其中有一座专门负责为钢骨巨船供给燃料。

    从钢骨巨船正式动工开始到1665年12月末,那座烧炭窑所产出的木炭已经堆成了小山。

    陈舟专门修建了一间仓库用来存放那些木炭,只等钢骨巨船竣工下水那一日,这些燃料便将派上用场。

    ……

    配备了更先进的动力系统和更优秀的流线型船体,在不升帆的情况下,这艘全长30余米,排水量约150吨的钢骨巨船马力全开,能跑出22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按现代话讲,这艘船根本就是“大马拉小车”。

    超出时代的动力系统加上较小的船身,使蒸汽机的动力得到百分之一百二的发挥。

    陈舟不知道同时期的风帆战舰速度怎样,但他从鲁滨逊漂流记中所描述的,动辄一两个月的航行时间推测,17世纪的帆船,在顺风状态下,速度恐怕也很难达到20公里每小时。

    倘若逆风,不倒退就不错了,速度更是会慢得像蜗牛。

    从这一点上看,他的钢骨巨船不仅在防御能力方面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在速度和动力方面,同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