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未雨绸缪 (第1/3页)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放在这荒凉的史前世界,倒显得恰如其分。
寒风如刀,兽皮凝霜。
风一吹,便飞沙走石,连带着树上掉落的枯叶松针,真个如末日一般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即便三个身体素质过人的成年男性都常常感觉人手不够或是生存吃力,陈舟简直不敢想其他挑战者过得是怎样的日子。
……
天越来越冷,降雪也愈发频繁,每天出门时几乎都看不到晴朗的天空了。
扫雪更是成了每隔几天就要重复的工作。
探查清楚山洞的情况后,担心夜长梦多,陈舟立即组织保尔和毕楷开始搬家。
所幸他们没什么大件需要搬运,只是山洞的建设需要花费一番心思。
将生存工具、动物皮毛、简陋的木床、烧制的泥碗、提纯后的盐粒、精心挑选的浆果松子等物品转移到山洞后,陈舟一边让毕楷进一步确定周边冬眠动物的情况,一边改造起山洞来。
……
最先接受改造的是山洞入口向下倾斜的通道,按照事先设想,陈舟打算给它安装一条方木阶梯。
不过在安装阶梯前,他干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炉灶。
陈舟准备用黄泥和石块砌出一条沿着通道斜向外的烟囱。
烟囱洞内部份连接炉灶,而炉灶又连接火墙子,这样只要在洞内生起火,就可以一边取暖一边做饭烧水,烟囱排出的烟又可以大大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可谓一灶多用。
山洞整体比较封闭,内部已经深入山体约有七八米,有极为厚重的天然墙壁挡风,只要堵好洞口,基本不用担心热量流失。
实际上陈舟初次进入山洞探查时就已经明显感觉洞里面比外面暖和得多。
尤其明显的表现是,从洞外拿到洞内的雪会迅速融化,这说明洞内的温度起码有八九度。
在这种前提下,只需在洞内添加一个稳定的热源,内部温度估计很快就能上升到二十度左右,那已经是适合人类生存的温度了。
当然,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尽管陈舟在孤岛上学习锻炼出了许多实用的生存技艺,但在寒冷的北境挖泥砌烟囱对他来说还是充满了挑战性。
……
最先难住他的就是如何把泥挖出来。
白哈尔山上几乎找不到可用的泥土,但山下不远处便是河流,河岸两边可利用的泥土为数不少。
若在温暖的夏季,这些泥吸够了水分,根本不用挖,踩上一脚都会把人陷进去。
然而这是寒冬。
含水量充足的泥巴硬得像冰块,斧头砍上去如砍在石头上一样,甚至使人担心会不会崩掉斧头的刃。
这样坚硬的泥巴,靠蛮力挖掘费时费力。
陈舟必须得找来足够的木柴,然后在选中的泥土上生起篝火,利用火焰的温度融化泥巴,待其表层软化后再将泥巴挖起,装入兽皮篓。
所幸毕楷到来后他有足够多的大角鹿可用,这些健壮的牲畜只需一次往返就能带来数百斤的木柴并带走上百斤的泥巴。
就这样,靠着大角鹿们,陈舟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凑够了垒砌烟囱和炉灶所需的泥巴,返回了山洞。
返程途中,装在兽皮篓中的泥巴便已经冻硬,回到山洞难免又要重新解冻。
由于烟囱还没造好,陈舟只能在靠近洞口的位置生起篝火,结果烟气缭绕直往洞里灌,搞得当晚三人哪个也没睡成觉,最后举着火把在外面捡了半宿石头。
不过这个教训虽然令三人饱受折磨,却也给了陈舟一个提示——
务必要把烟囱建的长一些,起码要完全延伸出山洞,否则一旦风向不对,烟气就会全被吹进洞里。
……
连夜挑选的优质石材加上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