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 第577章啥叫因地制宜

第577章啥叫因地制宜

    第577章啥叫因地制宜 (第3/3页)

木的根系能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我们的水利设施;

    树叶能作绿肥,改良土壤;

    枝条能解决部分燃料问题。

    这叫‘以林固水,以林养地’。”

    “‘路’是血管,是纽带!”他继续阐述,

    “我们的道路要配合渠系来修建,确保机械能进场,物资能流通,农产品能运出。路通,则血脉通。”

    “‘村’是根基,是归宿。”

    最后,他指向规划的终点,

    “我们的村庄布局要科学,要避开蓄洪区、行洪道,要靠近水源和耕地,要便于管理和发展。

    我们要让乡亲们在一个安全、便利、有希望的环境里生活。”

    他总结道:“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我们必须打破过去‘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旧思路,建立统筹协调的新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的治碱事业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才能真正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才能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同志们,蓝图绘就,这是一场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百年大计。

    但我更要强调——百年大计,重在此十年。

    未来十年,将决定这片土地是被“盐老虎”永远吞噬,还是被我们驯服,变为支撑国家建设的万顷良田、平原粮仓。”

    他双手按在桌面上,身体前倾,目光扫过全场:

    “我们治碱,不能蛮干,必须讲科学,讲章法。

    我这里提出一个原则,叫做 ‘因地制宜,系统治理,永续发展’!”

    这十二个字一出,立刻在与会干部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些词汇对于现在的基层干部而言,既新鲜又深奥。

    台下出现了轻微的骚动和交头接耳声。

    一位戴着眼镜、显然是读过些书的干部率先鼓起勇气站了起来,他是县农业科的技术员:

    “陈书记,您提出的方针非常振奋人心。

    可是……您能不能再具体讲讲,啥叫‘因地制宜’?咱们怎么判断哪块地适合干啥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