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沃土 (第1/3页)
关于林承砚教育路径的讨论,并未因林镇钦的明确态度而平息。沈静姝显然并未放弃她的主张,之后几次通电话或家庭聚会,总会“不经意”地提起某位朋友家的孙子在国际幼儿园如何优秀,或是某个知名教育专家关于“精英教育要从小抓起”的言论。她试图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谢艳玲和林镇钦的决定。
谢艳玲感受到了压力。她并非不认同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但她更害怕儿子在那种高度竞争、标准化培养的环境里,过早失去孩童应有的天真与创造力。她与林镇钦再次深入沟通,两人愈发坚定了一个共识:他们要为儿子创造的,首先是一片能够自由呼吸、恣意生长的“沃土”,而非一个精心修剪、却可能压抑天性的“盆景”。
林镇钦主动承担了与母亲沟通的主要责任。他没有选择硬碰硬的对抗,而是在一次陪同母亲喝茶时,以一种罕见的、带着回忆的温和语气,提起了自己的童年。
“妈,您还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去大哥学校后面的那片小树林吗?”林镇钦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声音平缓,“在那里掏鸟窝、抓昆虫,弄得一身泥巴回家,您总说我太野。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无拘无束、能亲近自然的时光,或许比任何早教班都更让我受益。”
沈静姝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似乎没料到儿子会提起这段往事,更没料到他会将那段“野孩子”的经历与孙子的教育联系起来。
林镇钦继续道:“我和艳玲希望承砚能拥有的,首先是一个快乐的、充满探索乐趣的童年。我们不想让他那么小,就背上沉重的期望,被塞进一个固定的模子里。知识可以后来弥补,但童年的底色,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他没有直接否定国际学校的价值,而是从情感和成长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