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
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就是假设我们一开始,对于我们所现的这个诸法的境界,我们就肯定,欸,这个境界就是真如嘛,它就是佛性的显现。这样子,我们会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的,以为它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而事实上,你所说的真如是你心中妄想所捏造的,那刚好是遍计执。这样的情执是最不可救了,因为你还是不能够通达诸法的当体无性;这个空的意思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而你这个空是堕恶取空了,这种空是第六意识的相分,心中的名言所现的影像。
这意思就是说,唯识学的重点先破执、再肯定!你看在整个权教的法门,不管是通教,不管是别教,不管是唯识或中观,它在修观,都先破执,先否定自己;开口遍错,动念即乖。你动一个念头,你一定思惟这个念头都是妄想,戏论,你自己心中的过去等流的这个我执、法执所安立的名言。慢慢慢慢破执,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以后,这个时候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天台的圆教是肯定自己,你所做的任何念头都是对的,都是清净无染的。
如果你一开始就用肯定的方式,那你很容易错认消息:
过去有一个禅师去参访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问善知识说,说到这个坏劫的时候大三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说这个劫火生起的时候把世界都烧坏了,那我们的常住真心坏不坏呢?这个善知识说,坏,会破坏。这个禅师就不服气了,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怎么坏呢?这个善知识说,你所说的常住真心是会坏的,不是佛所说常住真心会坏;就是你对常住真心,你自己所理解那个常住真心,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跟佛陀诠释的常住真心,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观想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一个相貌出现,你认为那是常住真心,其实那是你心中妄想所现的影像,那当然是坏;我说坏的是你心中自认为的那个常住真心,那是你第六意识所捏造出来的影像,那是会坏的。
所以我们刚开始,不从破执法门下手,一开始就肯定,那你就容易错认消息。其实你自己的执着心,变现一个空性的影像,你说哎呀,这个就是真理了。其实不是,其实还是你心中的名言安立了一个法,你还是一个遍计执。这种情况呢,如果你这样子错认消息,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你捏造一个空的相貌,当然这个空的相貌是你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不是一个真理;但是你又不破坏戒行,广修万善,那么这样子生到无想天去了,因为你无想,以空为所缘。
这个是这样,这个空境现前他去观这个空的时候,他心中是有所得的,因为佛法的理性,不是能够用见闻觉知的去现起影像。就是你明白圆成实性,那种明白是智慧去观察真理,那是没有能所的,没有影像的;但是你心中明白有这件事情,有这个道理。心中去观察这个圆成实性,是一个道理,它不是一个相貌,不是一个影像。
就是你这一念心去明白道理的时候,生起觉悟的时候,你自己知道有这件事情,但是心中是没有影像的,没有影像,是无所得,但是你清楚的知道有这个道理。
但这个时候要是空境现前,你认为有一个虚空的相貌存在,而你认为这个虚空的相貌就是圆成实。这个是有所得的心,那刚好是一个心中的影像,而你一直观这个空的影像,到最后就生在无想天去了。因为你就是这样熏习这个因缘嘛,用虚空的因缘来熏习这念心,就出现了无想天,那这是有福报的了。
如果说你“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如果你在这个空相当中而拨无因果,造了罪业,那就到阿鼻地狱去了。这个就是你错认消息的后果。
总结: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一定是先面对一切的因缘所生的色心诸法,“强观无实”。强观就是勉强自己去观察我们心中所现的这个我相,法相是不真实的,先破执;这个我相、法相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安立的,境界本身不能产生这样的相貌。所以,我们心中所安立的这个我相、法相是不真实的,先破除。知道这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悟入圆成实。不过当然知道如梦如幻,这个只是理论上的理解,没有说一个事相的很精细的了解。知道这个色心诸法的相貌,是恒随缘,而能够不变;不变当中又有随缘,知道有随缘的如梦如幻的这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悟圆成实的理,然后再从圆成实里面出发,依体起用,那是善能分别诸法相。你看到一个人富贵,你马上知道这个人怎么富贵,他在某一生某一劫生起什么布施,或者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所以他出现各式各样的果报。但这个时候你在观察的时候,没有夹带你个人的自我意识了,完全是随顺因缘法,他过去造什么业,这一生得什么果报;他造什么业,这一生得什么果报,那是善能分别诸法相,那是开始去学习依他起,从体起用。
所以我们刚开始先破除遍计执,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遍计执,看到了圆成实性。然后从圆成实的道理出发,从体起用,广学无量法门,观察众生差别的根机,那是去学依他起了,那是从空出假的境界。
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大死一番。这大死一番就是说,从唯识的角度,就是我们买了一部电脑,不幸的是这电脑里面有病毒,所以由这个病毒所写的任何程序都带有病毒的成分,所以我们应该要把这个电脑的程式先全部洗掉,统统不要用,然后再灌一个新的资讯进去。
就是从唯识的角度,我们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影响第六意识的我执和法执,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的名言,你心中安立的名言都是错误的。你认为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地方怎么样,那个地方怎么样,其实你都没有看到真相,你所感受到的信息都是你过去的等流习气的名言加上去的。所以你刚开始先不能相信你自己,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你一开始先否定自己。
说这个过去禅宗的教导,我听我过去的老和尚达公说的,禅宗在禅堂,你进禅堂前三年你一定是少讲话,你一讲话,开口便错,他一定打你香板。因为你刚开始那个思想名言没有经过净化,那你讲出的话都是我执、法执相应的。他一定是你开悟以后,禅宗的禅师是这样,你一开悟后,你怎么讲都对;但是你没有开悟之前,你一讲话,你在禅堂里面眼睛乱瞄,过去,啪一巴掌,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你只要动一个分别心,一定挨香板。他就是打的念头死,他要你破除你心中的名言。
然后你大死一番以后,你心寂静下来。这个时候你再来看世间,你是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世间,哦这个人他长的很庄严,过去有这个善业;这个人有福报,这个人有罪业,这个人很苦恼有罪业。你在观察世间的诸法,完全是随顺因缘法在观察,没有你个人的名言了,没有了;这个时候你讲什么话都对了,你完全是随顺整个生命的因缘在活动,没有加上你个人的我执跟法执在里面。
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不能肯定你自己。虽然我们观想我们这一念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但是你如果从今以后肯定自己,你肯定下来的是夹带无量无边无明的一个自己,那非常危险啊。所以唯识学的意思先破,先破执,先彻底的否定自己,是这个意思,把自己大死一番以后,然后再大活,再直下承当。从唯识的角度是这个修习方法,就是先把你的思想彻底的洗干净,然后再建立清净的名言,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请教,刚才主任讲到这个圆成实。这个圆成实是说,它修我空观、法空观,破遍计执,然后再显现那个圆成实性这个理。那是不是说…你说圆成实性,讲过它是一种随缘不变、又不变随缘。但是好像在唯识不是说它只有随缘不变的意思吗?
【师父答疑】:对对对,你的问题问的非常好。这个圆成实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其实你修我空观,法空观,只是看到不变这一部分,对不对?它的意思就是说,圆成实是本来就存在的一个东西,每一个法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个花,它有随缘的作用;它因为随顺因缘,现出花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体性还是不变,还是我空、法空。每一个东西,都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
但是对我们来说,不能显现;因为我们被它的外相迷惑了,我们在这个外相当中,安立我们各人的我相的名言。我们先修我空观、法空观,把这个遍计执消灭以后,我们不是先看到这个花,我们先明白这个花的道理。所以圆成实是假借我空、法空显现出来。
就是说,这个道理本来就存在的,但是你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使令这个道理显现了。因为它被你的遍计执遮止了,其实,我空观,法空观是破遍计执而已。但是问题是,你遍计执一破,这个道理就显现了,它是这样子的。
虽然说我空、法空它只是在这个真理当中的一部分,但是问题是我空、法空它破除了我法二执,这个道理就显现出来了。这个道理你明白以后,你再来分别,哦这个花是什么相貌,这个时候你的分别就不夹带你各人的爱憎取舍了,那是随顺那样就是那样的因缘。
所以你是先修我空观、法空观,破你的执着,让这个道理显现出来,那是一个道理,那不是一个相貌。如果你认为有一个相貌存在,那又落遍计执了。那是一个诸法的道理,一个真理。哦,原来世界上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个道理明白后,你再来去分别诸法相,是这个意思。所以圆成实是破遍计执以后显现,就是说,它之所以不能够显现就是因为有遍计执的关系,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