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面,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本论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宇宙间的万法,这当中包括了凡夫的生死法,也包括了圣人的这些涅槃的功德;这些染净的诸法,都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的,离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这当中呢,天亲菩萨把现前一念的心识分成了三个体性:

    第一个、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就是说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一个心识,由这个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比如说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成就一个人的心识;或者是由过去的杀盗淫妄的业力,成就一个蚂蚁的心识;这个有情众生的心识的了别性是各式各样的,只要是由业力所创造的心识,这个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当然是有杂染的,有清净的,有杂染的心识,有清净的心识。这些心识的了别性,都是由过去业力的数数的熏习所成就的,这一部分叫依他起性。

    第二个、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就是说呢,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在面对我们的现前的这一念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内心当中在这一念的或者是杂染的心识,或者是清净的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样的了别功能出现了以后,我们认为说你已经安住在遍计所执性了。就是你由你的名言的分别,捏造出一个虚妄的我相和法相出来。当你的内心安住在这样的一个相貌的时候,我们称为遍计所执性,你已经没有真实的看到依他起了。

    第三个、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个道理。当我们内心当中安住在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样子就是圆成实性。

    就是我们的一个心识,从凡夫到圣人,基本上的一个相貌就是这三个相貌。那么这个地方讲「依三性立三无性」,就是由这个中观的学者来问难,以这个三无性来问难这个三性的道理。我们看这个地方的讲义: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唯识学就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安立了三种体性,但是为什么世尊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佛陀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空,那么这一切法当然包括色法,也包括心法;佛陀说一切法空,在空性当中是如何安立三性呢?那么这个地方看天亲菩萨回答说: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这个地方呢,天亲菩萨正式说明,其实唯识学的三性,就是以这个自性空为基础所安立的;唯识学安立的三性,是不违背自性空的道理的。

    看藕祖的注解,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是说明第一个偈颂,第二段讲第二个偈颂,第三段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前意就是指的是第一个偈颂了,“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这个偈颂呢是说明,就是依止这个三种自性,就是说为了避免对三种自性的执着,所以佛陀安立的三无性的名称。所以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主要的是要遣执故,是要对治凡夫的我法二执而安立的。所以这样子的安立呢,它是一个秘密义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了义。

    佛陀如果是认为这个教法是圆满的教法,佛陀会公开的说明;当这个教法只是针对某一个执着特别重的众生,佛陀会用秘密的方式,就是使令他听的到,其他人听不到。既然是秘密义,可见不是了义极谈,他只是对了某一类的众生,执着特别重的人而说的教法。所以这一段意思就是说呢,“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事实上是就着要对治这个三性的执取而安立的;这样安立的角度,是佛陀秘密义而说的,所以这个「一切法无性」它本身不是一个了义的极谈。

    这意思就是说,佛法的真理,它是有所破斥,但是也有所建立。你一路的建立,那是凡夫的境界了;一路的破斥,这个会落入二乘的境界;大乘佛法的实相,非空非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它有所破斥,但是它也有所承当。所以完全讲一切法空,这个不是了义极谈的道理,这个只是就着某一类的执取重的人,佛陀如是的说的,这一段的大意是这个意思。

    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把三无性的安立把它说出来了。这个三无性是怎么安立的呢,这有三段。先看第一段: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第一个相无性,这个相无性简单就是相空了,相貌是空的,这空是空掉这个相貌。这个空相貌的时候呢,它所对立的是一个遍计所执性。为什么呢?“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花故”。这个遍计所执性的出现,是我们内心当中认为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有一常一主宰的我。说我们平常的内心的活动,这个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有时候是快乐的,快乐的了别性出现,我们会认为我很快乐,这个快乐的整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那么有时候是痛苦的,我们认为我很痛苦。有时候我们是充满了自信,有时候我们充满了这个自卑。这个心识的活动,事实上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我们在整个生灭法当中,捏造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相出来,这样的我相叫做「相无性」,因为这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种快乐的相貌,那种常一主宰的我的相貌,那个我很快乐那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个我很痛苦,那个我也不存在。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是相空,不但是体空,连相也空。

    这个遍计所执性,它在三谛当中是真谛理,发明空义的,发明我空、法空的真理。不过这个地方的真谛,唯识学安立这个真谛,跟中观的真谛是不一样的:

    中观学派的真谛,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样子讲的话呢,它那个空是普遍的在一切法上的安立空性,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唯识学的真谛是说遍计执是空的,就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唯识学并不认为说,因缘所生法是空的,不这样子认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但是依他起的是如幻有,这个有是应该肯定下来,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这个是不空的。所以这个地方,在这一点上跟中观的学派是不一样了,所以唯识学安立的空,跟中观的空的内涵不一样。

    中观的空是全盘的否定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唯识学的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心中的遍计执所出现的这一切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空的,相空的,这种相貌: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冤家,这个人是你的亲属,各式各样的妄想,这些都是毕竟空的。但是唯识学认为,由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它有它的因缘的如幻如梦的功能作用,这一部分不能说是空。所以这个地方的遍计所执性,是建立了真谛理,从唯识的角度安立了我空、法空的道理。再看第二个: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依他起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生无性」。为什么讲生无性呢?这个生当然指的是它的自体,它的自体是空的。说是这种如幻如梦的事情,是托这个业力的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它是自然而生的,它没有一个自然的体性,它不是自生。所以这依他起性所扮演的角色是建立一切法,那是一个世俗谛的境界。

    不过当然这个依他起,在唯识的依他起,跟中观的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

    中观依他起的世俗谛,这个中观学派只是讲到三界的因果,所以中观学它没有安立这个清净的因果,它没有安立,这个世俗谛是讲到三界这些杂染的因果,所以中观的学派它这样的思考,世俗谛基本是没价值的,因为世俗谛就是三界的杂染因果。

    但是唯识学派的依他起性,它包括了杂染的三界的因果,也包括了佛菩萨这些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在这个大乘唯识的建立当中,是建立了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是世俗谛,这个地方也不一样。所以这依他起性  事实上是建立了世俗谛,前面是属于破斥的,这个地方是安立一切法。

    不过唯识学讲依他起性,它也没有说有真实性,它说是「生无性」;就是从体性上是空,但是相上是有的,它的相貌,作用是有的。不像前面的遍计执是连相貌都是空的,是龟毛兔角,那自己捏造出来的。那这个依他起性,它是有这个如幻如梦的作用。就像你做梦,做梦你有这个梦境,虽然是无常、无我,但是你不能说它不存在。那么这个地方说是「生无性」,这个空只能够说体性是空的。这个是讲世俗谛了。

    第三个圆成实性: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