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前面的依他起是一个因缘所生的事相,或者是因为杂染的因缘出现的杂染的五蕴,或者是由清净的因缘出生佛菩萨的功德,这个依他起都是事相。那圆成实性呢,是无量无边的事相当中,所依的一个理论;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理论。这样子的理论,这个空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胜义无性」。就是你对这个理论,你不能产生执取。你产生执取,那也落入遍计执。

    我们之前也讲过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他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看这个样子是读过《楞严经》的。他说《楞严经》讲这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当这个世间上到坏劫的时候,大火燃烧的时候,把所有的世间都破坏了,那么常住真心坏不坏呢?他就提这个问题问这个善知识。善知识说坏;这个禅师不服气了,说这个常住真心怎么能够坏呢?善知识说,我说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你心中所认为的常住真心,那个是会坏的;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

    因为佛陀说常住真心,那是一个理论,那是一个道理。你今天读了经典以后,你认为常住真心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事物。哦,我心中有一个事物存在,这个事物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在你这个生灭的心中,捏造一个这样的影像出来,那当然是会坏,那是遍计执所收摄的。佛陀说的理论,是要你去随顺的,不是一个东西的。

    所以说呢,当我们对圆成实性也产生执取的时候,那佛陀只好用「胜义无性」来破你,破你心中的执取。你心中认为那个圆成实性,结果是遍计所执性。所以为了防止你对圆成实性的执取,佛陀只好又安立一个「胜义无性」,来做一个防备的工作。

    但你不能说圆成实性没有。因为宇宙间的确,生命的运转,它的确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它不管是杂染的生命,不管是佛菩萨的生命,这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它的背后有一个道理存在,那个道理就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个道理是佛陀他发现的,不是佛陀创造的;佛所觉悟了这个道理了,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们不能够说这个道理是不存在的,“非谓全无胜义性也”。所以说呢,「三无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是防止我们对三性产生的执取。所以说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

    这个三无性,当然唯识学是讲三无性,不过一般人我们很少用三无性这个名相。我们一般人在发明诸法实相,多数都是安立三谛理,就是把这个生命分成三部分:

    第一个是真谛。这个遍计所执就属于真谛了,这个你心中所安立的所安立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个真谛理就是发明一切法空,这些要全部洗掉的。因为是你自己的心中捏造出来的一个影像,事实上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的——龟毛兔角,乌龟根本没有毛,兔也没有角。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是属于真谛理,我空,法空的道理。

    依他起性是世俗谛,就是我们随顺染净的业力,出现的这些染净的十法界因果,这个是属于世俗谛。那么圆成实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就属于中谛的思想。所以唯识学就是安立了这个三谛,来配这个三性。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刚才讲到依他起,就是说中观的学者他是只讲到那个三界的因果?

    【师父答疑】:三界的因果,是的。所以你看,中观的学派只安立二谛,是不是,我们学过《教观纲宗》知道。他那个二谛的安立,就是认为三界的因果是世俗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是真谛。就是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要么在三界流转,要么你在空性安住。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中观的学派,最后的目标是趋向偏空涅槃,那个通教的思想。在唯识学,它的生命观就更广大了;你看它的依他起性,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表示了所谓的佛还是有生命的,就什么是佛?佛是有明了性的一个有情,所以从这个唯识的思想里面,建立一个无量生命的观念,无量的生命。

    就是说,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把生命消灭掉的。所谓的涅槃它也可以…真正的涅槃是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那种非空非有的境界,那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所以它的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安立出来的。所以唯识的依他起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有了,有染分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前面我们看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我们的分别心的因缘所变现的。当然这个分别心有凡夫的这种杂染的分别心,或者是有圣人那种清净的分别心,就出现了染净的这些依他起的相貌出来了,是这样子的。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看三十面。

    以上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竟。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说明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相貌跟作用,讲这个功能作用。

    乙二、明唯识性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些染净的作用所依的一个理性,所依的一个真实的理性。我们看偈颂的地方: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把这个文消释一下。当然这个地方的唯识实性是讲圆成实性,说这个圆成实性的道理,是诸法的胜义,这个是一种殊胜的道理,不是世间的道理所能够比的,这个是特别殊胜的。这个道理,它的名称是什么呢?“亦即是真如”,它的名称就是安立做真如。

    为什么安立做真如呢?因为它“常如其性故”,这个如就是不变义,它的体性是不能改变的,这个理论不会随因缘而改变的。你造了善业,你这念心也是一个真如的境界,它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造了罪业,你的心识也是遵循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在运作的。所以它的体性是“常如其性故”,也就是唯识的实性。这样的道理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心识的真实相貌,它的相貌是这样子的,假设我们把心中的名言拿掉以后,我们心中的相貌是这样的一个本来面目,是这个意思。

    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那么,这个道理是怎么出现的呢?我们要修我空观,法空观,远离我法二执,依止二空的妙智才能够出现的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是诸法的胜义,一切法当中,所有的道理当中最殊胜的道理了。或者我们讲一真法界也可以,或者讲真如也可以。

    为什么讲真如呢?第一个,这个真——这个道理是真实不虚妄的,这个道理是真实的。我们凡夫的心,也会讲出一些道理。说有些人造业,造这个杀盗淫妄的罪业,他也讲出一个道理,说你为什么敢造杀业呢,他说怕什么,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个道理是错误的,你怎么知道你二十年后是一条好汉,你二十年后可能是一只蚂蚁啊。这因缘所生法是由业力改变的,不是说你造了罪业后你下辈子还是一个人,这是常见。人死了为人,鸡死了继续做  鸡,这种道理是虚妄的。

    这种“恒随缘而不变,恒不变而随缘;真空而妙有,妙有而真空”,这种道理是不虚妄的,这是佛陀在智慧当中他发明了一个真实的道理,所以叫真,真实而不虚妄。这个道理又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如常而不变易”,就是这个道理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在时空上是不能改变的。它满足了“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不变异”,所以安立做真如。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这种道理,凡夫的惑业苦的境界不能使他减少,圣人的这种法身般若的功德也不能使它增加;在迷惑的境界也不会染污,在觉悟的境界它也不会变的清净;它的体性就一直保持这个相貌。不管你怎么弄,它就是这个道理存在,只是我们不想去觉悟它而已。这样子的道理呢,是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现前一念心识的本来面目。

    就是当我们把我们心中的名言都拿掉以后,我们心中所安立的这些我相,法相拿掉以后,它表现出来的我们内心的相貌就是圆成实性,就是这种境界。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四十一面,附表第十九。

    附表十九——唯识实性

    在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有一个补充的说明,把这个唯识的实性做一个说明。我们把这个名词解释一下。说唯识,这个唯识就是指的我们现前一念心识,你现在这个明了分别的心识;实性,这个实当然指的是不虚妄,就是你这念心的真实相貌是什么,就禅宗经常说,父母未生之前,云何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还没有打妄想之前,父母未生当然指的是我们妄想还没有开始之前;当然我们现在的心很多妄想,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本来面目了。那如果我们把这些妄想都拿掉以后,我们内心会出现什么相貌,这种境界就是真实体性。看第一个自性:

    (一)自性

    “于一切位”——圣凡因果世出世间诸分位也。由真如“不变随缘”,故云于一切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