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在偈颂当中,它只讲“常如其性”,它用常如其性来解释真如。但是藕益大师又补充说明,说应该说是“于一切位,常如其性”,这样子来形容真如比较圆满。怎么说呢?因为这个“于一切位”,有随缘义,指的是我们的心的一个作用;说是什么叫于一切位呢?说是凡圣的因果,世出世间的种种差别。你造了善业,你这一念心识是出现了人天的庄严的果报;你造了罪业,出现了这个刀山油锅的果报;你一天到晚观一切法空,你到最后就出现了一种不生不灭的涅槃;你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你这一念心识就出现万德庄严。这个就是圆成实性有随缘义,真如不变而随缘,所以它能够普遍的出现在一切的阶位当中,这个指的是圆成实性的一个作用,随缘的作用。

    它另外一个相貌呢就是“常如其性”,指的它一个体性:

    “常如其性”——由真如“随缘不变”,故一切位,常如其性。

    不管你在流转当中,你做一只蚂蚁,现出一个卑劣的心识也好;你做一个转轮圣王,出现一个尊贵的心识也好;你们的内心当中都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那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那个空性的道理是不能改变的。就是你是一个佛,你那个明了的心识积集无量无边的六波罗蜜的功德,但是你佛的心也不能出现一个我出来,不可以;你说我的心比你多一点,不可以,你的心也是我空,法空,也是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凡夫的心呢,他这个心各式各样的烦恼,摄持无量无边的罪业,但是在这个流动的心识当中,他也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没有。就着我空,法空这一点,十法界的众生都是一样的,所以讲“常如其性”故。前面是讲它的一个随缘的差别作用,这个地方是说,在无量无边的差别当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

    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如水与冰同一湿性,岂凝然死定之谓哉?!

    ——《观心法要》——

    说这圆成实性,它说一个譬喻,说“湿性”,当然这个湿性是一个共同的道理了,但是它会出现冰跟水的差别。所以这个地方的圆成实性,它不是凡夫的无想定,或者二乘的这种灭尽定的境界,它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种真空妙有的境界,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这是真实的体性,是这个意思。

    再看第二段,看它的差别,所谓真实的体性,这个真实是怎么安立的呢?这当中有一些差别,看第一个差别,第一个差别是虚妄跟真实的差别:

    (二)差别, 唯识实性

    略有两种:

    一者虚妄:谓徧计所执——为简虚妄

    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说实性言

    这个真实呢,是就着虚妄安立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心中,一直认为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子是虚妄的,因为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但是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是圆成实性的,这个是真实的。为了拣别虚妄所以安立真实的名称,这是第一点。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安立第二个是为了拣别世俗谛。虽然依他起性在唯识学是不否定它的存在,它有依他起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这个依他起它是一个生灭变异之法,它会变化的,它只是一时的因缘出现的,虽然我们没有加以执取,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生灭法。圆成实性它这个法是恒常存在,不能改变的。所以相对来说呢,这个法要比世俗谛更加殊胜,因为前面那个法是变化的。

    你是一个天人的身心世界,但是天人的身心世界不能当你的皈依处啊;那种尊贵的相貌是善业所感,但是那是一个生灭法,世俗谛不能依止的,真实的道理才能够依止,所以为了拣别世俗谛,而安立了实性。

    所以这个圆成实性的实,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拣别虚妄,第二个拣别世俗;它的实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有关这个三性,这个观念一定要把它弄清楚,否则你不知道唯识学它所破的是什么?所要建立的是什么?基本上在三性当中,唯识学所要破的是遍计执,它所要建立的是圆成实性和依他起性。不过唯识学是认为,先建立圆成实,你一定要先明白一切法的总相,它的总道理是什么?然后再去分别诸法的差别相,再分别依他起性。

    《金刚经》讲一句话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说这个世界上很多贤圣的境界,很多的圣人,他们的内心出现很多很多身口意的功德。这当中为什么他们会出现功德呢?他内心一定有一个道理。

    我们一般的凡夫心中没有道理,没有道理就随顺自我意识,随顺自己的情执,我现在要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内心当中,完全凭直觉在活动,这个是凡夫的境界。这种人要增上很难的——心随境转。但是这个圣贤的境界,他心中有道理。当然每一个人依止的道理不同,就出现不同的功德。所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个世间的道理有三层:

    一、因果的道理:他的内心安住的道理是说,他心中有一个规则来自我要求,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本来遇到这个道理之前,他的心就是颠颠倒倒的,心中随着妄想在活动的。但是他心中开始建立这个道理以后,哦,原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造了善业,我的个人,我的家庭,会产生很多很多喜庆的事情;那么我造了罪业,我的个人,我的家庭,我的眷属,会有很多灾难出现;所以我应该怎么办呢?我应该断恶修善。

    那么他心中出现了这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以后,就强迫自己断恶修善,产生一种惭愧心。当然这个道理是不错了,他能够保持了人天的安乐果报;他的生命当中,多分来说是在人天里面活动的,在人天的果报里面生存的。因为他心中有这个道理在摄持着他的心,在引导他的生命。

    当然这个道理算不错,但这个道理不能出三界的啊。所以如果他有因缘,应该要去提升自己心中的道理。

    就是要学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前面他的道理,这个善恶因果的道理在引导他,但是他心中还有一个自我意识,就是我开始断恶,也是由我来修善。当他进一步明白一个更深的道理,知道原来我这念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分别心的明了性当中没有一个常一的我。就算我造善,也是一念的心,一念的刹那刹那的善心去造善;我造恶呢,也是一念的分别心去造恶,不是由我来造恶或是造善。那么这个时候,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就把心中的我执、法执给消灭了;这个时候,他的生命就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超越三界,到达涅槃的境界去了,不再受这个生老病死的这种折磨。

    当然他还可以再进步,他这个时候再学习唯识,知道这个非空,非有的圆成实性。他开始去学这个经典,说菩萨心中安住的道理是什么呢?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个佛菩萨这念心,他不是在空性里面安住哦,他是在这个「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说是二乘人的解脱是在一切法空的情况下解脱,菩萨的解脱是在「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他是在凡夫的境界,这种尘劳的境界得解脱的;他是在凡夫的境界里面建立佛法,建立几个念佛堂,办斋戒会,广度众生。

    他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内心当中有两种境界:第一个呢,犹如莲花不着水,就是他能够不着一切的法,当然这个是讲他的空性,非有;但是呢,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又非空。换句话说,菩萨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非空非有的道理在引导着他,使令他能够保持在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中道实相。所以他做某一件事的时候,都能够以无所得的心但是修习一切善法,因为他一定要以这个非空,非有的道理来引导他所有的行为。这个道理就更高了,这叫圆成实性。

    所以呢,“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贤圣的差别不在于有为法,说你一天拜三百拜,他拜两百拜,你比他高,不是这个意思。这种拜佛是个加行,而是你心中依止什么道理来引导你的生命,这件事情会影响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所以古人你看他们见面,什么是祖师西来意,道一句;他这个道一句,就知道你心中依止什么道理了。说什么是祖师的西来意,你道一句,他就知道你内心是依止什么道理了,他也知道你未来如果不改变的话,你的生命是趋向什么方向。

    所以我们依止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用什么样的道理来引导你这一念心。以唯识学的意思,你应该用圆成实性来引导你的心,远离凡夫的执着有,也远离二乘的偏空,以一种非空,非有的道理,来引导你这念心。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趋向无上菩提,是这个意思。

    好,这个地方讲到唯识性,我们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