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0面,乙三、明唯识行位。
前面的唯识相和唯识性,是说明这个生命的一个真实相,是属于理论的部分。这以下的唯识行位呢,是说明唯识学的修行方法。我们看这个论文的地方:
乙三、明唯识行位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这个地方讲到唯识的相性要怎么悟入,当然从次第上来说,我们现在没有一个人真实的悟入唯识相或唯识性,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名言当中,就是遍计执。所以我们这当中一定要先修无分别智,修我空观和法空观,来破除遍计执,先悟入唯识性,然后从空出假再悟入唯识相,唯识学的次第是这样的一个次第。
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这段文有三个问,提出三个问:
一问“谁人悟入”?就是这个修唯识观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根机,什么人适合修唯识观,什么人有资格修唯识观。这谁人悟入就问这个人,能修学的人。
二问“几位悟入”?这个地方是讲修学的次第,它这当中有几个次第,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三问“如何悟入”?是用什么方法,他心中依止什么样的法宝。这等于是提出了三个问题。关于这一点,下面是回答的,看这个论文: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个地方是先回答「谁人悟入」。说这个唯识观是什么种性能够修的呢,是大乘种性修的。唯识学把我们修行人分成五种种性:
第一个、无性种性,无性。这种人没有出世的善根,他只有人天的善根。你跟他讲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对这个道理起大欢喜心,依教奉行,做一些慈善事业,布施放生。但是你跟他讲发出离心,他就反弹了,他可能诽谤正法了。所以他的根性就是,他心中能够接受的道理就是到这个程度而已,这就是无性种性;他不可能发起出世的善根,不可以,当然也不可能成就出世的圣道。那么这种人的种性叫做「无性种性」。
第二个、声闻种性,第三个是缘觉种性。这个二乘种性的人,他内心当中对这种三界的这些境界,不管杂染的果报,清净的果报,他完全没有欢喜心。「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能够发起出离心,修我空、法空趋向涅槃;他能够去接受一切法空的道理,这种种性的人更高了。这个是第二第三。
第四个、不定种性。他不决定,他不决定是小乘善根,或者是大乘善根。
第五个、菩萨种性,最好的。就是说他能够接受宇宙间的真理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道理。说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听到这个菩萨这种真空妙有的意境,起大欢喜心,直下承当,这种种性是菩萨种性。
那么这种修唯识观的人,一定是要菩萨种性才能够修,所以讲“谓具大乘二种种性”。这种菩萨种性的成就有两个:
一个是「本性住种性」,就是说他过去生就有熏习这样的善根,这个地方的善根,主要指信心,大乘的信心;你跟他讲甚深法,他能够直下的相信,直下的随顺,一点都不怀疑。你跟他讲说大乘非佛说,他内心不动,「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他那个善根特别强,它这个地方指信心,这个「本性住种」主要是信心。
但有这样的善根还不够,第二个,还要有「习所成种性」,这个是智慧的善根。他听闻这种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他生起这种信解。“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你才有资格去悟入唯识的性相理。
关于这一点,这个两种种性,我们看附表第二十,藕益大师有加以比较说明,有详细的说明。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关于这个大乘种性的问题,藕益大师把它分成三种差别,看第一个: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说有一种人,当然他“未闻教时,浑若不知”。他没有遇到三宝之前,当然是浑若不知的,心中活在自己的这种颠倒的境界,糊里糊涂的过一生,他也不知道什么叫东西南北,心中没有光明的引导。但是呢他总有一天遇到三宝的境界,遇到法师说法,“既闻教已,便速开悟”,他心中马上开悟,出现一道的光明,对于这种大乘的甚深的道理,直下能够承当下来。这种人是有本性种子,也有习所成种。过去生当中有信心的善根,也有智慧的善根,这种人正是能够修唯识的观法,这是有资格修的第一种人。再看第二种人: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有一种人呢,他不听教法的时候,当然也是糊里糊涂的过一生,但是他有因缘听到佛法以后呢,“虽不顿悟,深生渴仰”。他听这个法听了很久他不明白,但是他虽然不明白,他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理。但有本性种子,未有习所成种子。就是说呢,这个人信心强,但是没有智慧。说这个法师说法,他每一次都参加,听的很欢喜;但是你叫他说法师讲什么,说我也不知道讲什么,但是我就欢喜;他对这种大乘的法门生起信心,欢喜心,但是一点都不明白。这种人当然还没办法修唯识观,但是他总有一天,他不放弃努力,他还是有成就,还是有希望。第二种人就是说,他有本性住种,他有信心的善根;但是他缺乏智慧的栽培,应该还要再努力。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第三种人是比较糟糕了。就是说复见有人,他没有听闻佛法之前,茫然不知;听到以后,跟没有听到是完全一样,“绝不飡採,都无信乐”,一点都不想领纳。就是他心中还是跟随他的老毛病在活动,佛陀所开显的真理,他一点都没有信心,也没有好乐心。那这种人当然是没有信心的善根,也没有智慧的光明,这种人当然是还谈不上修唯识观了。
所以修唯识观他是具足两种种性:第一个要有信心的善根,第二个要有智慧的善根,这两个都要具足才可以。
藕益大师说,我们一个人有信心没有智慧,增长烦恼。说你出家以后,你对这个佛陀有信心,对三宝有信心,每天礼拜、赞叹、供养,一天拜一千拜。但是你完全不知道佛陀到底讲些什么话,你完全不知道;佛陀用什么样的真理来引导我们,你也不知道;但是你看到佛,就是欢喜的拜下去。这样子呢增长烦恼,有信心而没有智慧。因为你一天到晚这样加行,你有资粮,福报大,但是你没有做因缘观来调伏我执我见;
福报大的人,烦恼会比一般人大一点,你没有福报的人,你还不太敢起烦恼。所以这个烦恼被福报加持以后,那个心中的贪嗔痴、骄慢心就比以前更大;行力越强的人,烦恼越重,就是这样的。因为他那个福报大,但是他没用因缘观来调伏自己,所以这个地方问题就比较严重了,就是有信心,没用智慧,增长烦恼。
那么反过来呢,有智慧没用信心,增长邪见。说你把佛法当学术研究,说佛陀怎么说,佛菩萨怎么说,《华严经》怎么说,有智慧,你能够善能分别诸法的差别。但是你完全不相信这件事情,你根本不想去遵循,你只是把它当做学问来研究;就是有智慧没用信心,增长邪见。
就是你不是用皈依的心来学习佛法,你是用分别心。你这样子很容易诽谤正法,到最后你会觉得,大乘非佛说,因为你没有宗教情操,很多不思议的境界,你没办法直下承当,就增长邪见,所以这两个都是要对治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这个地方呢,唯识学在拣别说,修习唯识观法的,你有资格修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的人是谁呢?是要有信心善根的本性住种,和智慧善根的习所成种,“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你这两个都要具足才可以修行的。这以下说明“何谓五位”: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
就是说,答这个修行的根机,回答这个根机,大乘两种种性。
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
「方能悟入」,是讲如何悟入;这个讲修行的方法。
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
「何谓五位」,是讲修行的次第。
我们对于这个信心和善根这件事,我再说明一下。
当然这个生起的次第,应该先成就信心,再成就智慧。你们看我们这个「十大愿王」,它一开始先「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其实这个就是在修你的皈依的心。我发觉一个人多拜佛,礼敬诸佛,多赞叹佛陀,你看我们早晚课赞佛偈,各式各样的美好的这个名言来赞叹佛陀,「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你一个人多拜佛,多赞叹佛陀,你容易生起信心;你去读经典,对于佛陀所说的法语,你容易相信。所以这个「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这三个法是修信心,这是基础。
有这样的基础,才能够谈到「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再开始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产生心中的抉择智慧出来。当然你要生起智慧,那不能说完全靠拜佛了,生起智慧要闻思修,听闻正法,如理思惟。但是从次第上,应该先培养信心,应该是这样子。
看十大愿王的次第,是先「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然后再「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最后再把所有的功德「普皆回向」。所以我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