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4章 父皇,和这群虫豸怎么能搞好政治呢?溜了溜了

第184章 父皇,和这群虫豸怎么能搞好政治呢?溜了溜了

    第184章 父皇,和这群虫豸怎么能搞好政治呢?溜了溜了 (第1/3页)

    我大唐怎么又双叒叕药丸了……

    李世民懒得吐槽,只是用淡淡的眼神回应:

    细说。

    “李泰正确的废话就不论了。

    “先不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南方雨都下完了、庄稼都泡汤了,孩子都快饿死了知道奶了。”

    李明似乎回忆起了痛苦的往事,有些脑壳痛地扶着额头。

    这种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合时宜讲大道理的官僚,不论是在前世、还是今生的辽东,李明都碰见过,而且还见过不少。

    “就算修缮水利再正确,什么样的堤坝能防住反常的洪水?三峡大坝也不行吧。

    “还是需要其他更简便易行、更现实的手段辅助的。”

    三峡大坝是什么……李世民很熟练地撇去听不懂的词汇,微微点头。

    正确的废话谁都会讲,可灾难当前,领导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解决方法。

    李泰显然是找不到现实可用的方法,所以只能在那里空谈正确的大道理来掩盖。

    李明这还真是一针见血,点出了李泰的软肋……

    “那太子呢?承乾提出整备义仓的建议,也有错?”

    李世民考校道。

    “唉……”李明满脸失望地叹了口气:

    “比李泰好点有限。

    “义仓不可能遍地开花,而南方河网密布、山地众多,陆路不便,要走水路。

    “若要将赈济的粮食运往受灾各地,是不是要依赖漕运?”

    李世民点点头:

    “义仓都建在河流或运河边上,运输十分方便。”

    “问题就出在今年的漕运。”李明强调地点了点桌子:

    “南方粮食短缺预计出现在今年秋,而在秋天,还会发生什么事?”

    李世民一怔,忽然猛地一拍额头:

    “征薛延陀!征薛延陀也需要漕运!”

    大唐不像后来的带宋,搞什么“八十万禁军”的强干弱枝。

    大唐的兵力平时是分散在全国近千个折冲府的。

    有战事时,由遍布全国的十几个都督府统一对辖内折冲府进行征调

    人马调动需要漕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辎重的运输又需要漕运。

    北征薛延陀,理论上的最佳兵源地和补给地,是就近的山东河北地区。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地域不和原因,河北出力有限,而关中自己的米都不够吃。

    所以粮草还是得从南方运过来。

    南方是很大的,湖广歉收,但江淮、巴蜀等地还是有余粮的。

    “两件事撞在一块,南方漕运一边要应付各地饥荒,一边又要支援漠北前线。

    “南来北往,压力甚大。

    “如果不提前做好万全准备,必定不堪重负、在关键时刻陷入混乱。”

    李明详细道来:

    “先不说船夫、漕船、脚夫的数量是否充足,光河道调度就够喝一壶的了。

    “此时再新添义仓,不是给漕运乱上加乱?就不怕重蹈隋炀帝覆辙?”

    李世民听得眼皮直跳。

    所谓隋炀帝的覆辙,就是明明天下大饥,官家的义仓却始终是满的,并不开仓放粮,导致民变四起。

    经李明提醒,如果贸然采取李承乾的办法,还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

    岁大饥人相食,而沿线义仓的粮食因为漕运堵塞运不出去,霉烂在仓库里……

    这特么不但是要上史书的,而且会被大书特书、被后世之人戳烂脊梁骨,千年一遇的昏君之举啊!

    李承乾也是一知半解、眼高于顶。

    看来皇后所生的三兄弟之中,反倒是最小的李治最理智。

    不懂就别瞎说,绝对不会错……

    “你……说得有道理,很有道理。”

    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李世民绝不是为了面子嘴硬之人。

    本来还想对这不懂事的小儿子说教一番。

    没想到,反过来被他说教了。

    “那你觉得,这事情应该怎么办?”

    李世民这次问得不再带有考校的语气。

    他是在认真地询问治国的意见。

    首先排除与延缓开战的可能。

    秋季再拖就是冬季。

    严寒缺水不说,薛延陀那靠北的地方太靠北了,昼短夜长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

    黑夜本来就有利于防守而不利于进攻,加上薛延陀本就是游牧,主力神出鬼没。

    唐军如果没有良好的视野,被对方牵着鼻子遛两圈,都不需要打仗,后勤直接就拖崩了。

    来年春天不行,春耕抽调不出民夫,战马过冬也饿瘦了,跑不动。

    夏天更不行,唐朝的漠北夏天也很热,穿着盔甲在戈壁滩上晒,是真的会脱水的。

    拖到下一年秋季倒是可行,如果不怕在这一整年的时间里,薛延陀再策划个什么“太极宫之变”或“东宫之变”的话。

    所以说,打仗“天时”是第一位的。

    就算硬顶着可能的饥荒,也要抓住今年秋的时间窗口北伐。

    国家大了就是这样,按下葫芦起了瓢,不可能等你完全准备好。

    有问题就解决,解决不了就克服。

    “今年除了受灾的湖广地区,其他地方的粮食是丰收的。

    “问题不在总量,而是分配不均衡。

    “解决不均衡无外乎运输,而运输又无外乎漕运。”

    李明一边说着,毫不见外地走到李世民的书桌前,漫不经心地拿起了皇帝陛下御用的龙笔。

    李世民的嘴巴动了一动,最终也没说什么。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漕运才是短板、是命门,也是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