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70章 我的货币政策实在太稳健了

第270章 我的货币政策实在太稳健了

    第270章 我的货币政策实在太稳健了 (第2/3页)

“这盐可真是……又盐又咸啊。”

    过了没几天,第一批用天然气煮出来的海盐便呈上了李明的办公桌。

    怎么说呢……

    以二十一世纪的标准来看,这些盐“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又黑又涩,富含人体所不需要的多种矿物质,不如工业化精白盐的一根。

    不过在唐朝时期,这样的质量虽然称不上上乘,但也足够平民百姓用了。

    高粱大麦放开摁造才几天啊,连大米都得吃进口的,能调个味儿咸个嘴就行了,还要什么自行车。

    关键是,这盐便宜啊!

    古代制盐,无外乎通过盐湖或盐井里抽水熬盐,成本的大头是燃料。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第一位的,足见燃料的重要和稀缺。

    南方地区还能利用太阳晒盐,但这条件东北不具备。

    现在柴火钱老天和老袁都付过了,海水又不要钱,产出来的盐岂不是嘎嘎便宜,老百姓也能放开了吃!

    “阿韦,现在市面上的盐价是多少?”

    韦待价对市场数据信手拈来:

    “平州和营州大约二十文一斗,高句丽再贵些。

    “殿下,您是想售卖官盐,来弥补财政亏空吗?”

    阿韦压低了声音:

    “如果财政实在紧张,资金腾挪不开,您何不学习汉朝桑弘羊,暂时禁止售卖私盐?

    “这样百姓就只能购买我们的高价盐,相当于在税收之外,又添了一道财政收入。”

    李明挑起眉头,看着阿韦。

    阿韦看着他。

    虽然常说古代是“盐铁专营”,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现在的唐朝初年,为了休养生息,朝廷轻徭薄赋,盐是不专营的,朝廷对各盐场的“就场征税”也不重。

    所以盐价还没后期那么离谱,动辄几百文一斗。

    “你这主意很有想法嘛,给老百姓变相加税?”李明嘴角没有笑意地勾起。

    韦待价自然听得出领导的嘲讽之意,但他觉得自己没有问题,理直气壮地反驳:

    “薛延陀、河南方向用兵要钱,河北赈济要钱,给灾民采暖不让他们冻死更要钱。

    “现在因为河北战乱,官营商社这季度的收益都腰斩了。除了给百姓加点负担,衙门从哪里弄钱?

    “共度时艰,老百姓会理解的。等到紧巴日子过去了,我们可以再酌情降价、或者索性取消食盐专卖。”

    李明完全理解韦待价的用意。

    所谓治理嘛,说好听点叫“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说白了就是裱糊,用辽东的资源补贴其他地区。

    只是,以韦待价的做法,他本意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几乎肯定会走样。

    李明点着桌子说道:

    “收税难,不收更难。等衙门尝到了食盐官营的甜头,到时候还刹得住车吗?

    “难道以后我的人民只能吃天价盐吗?吃饭没盐,干活都没力气。”

    韦待价沉默了一会儿,反问:

    “那殿下想怎么利用盐解决财政问题?

    “一斗盐值二十文铜钱,价格并不算高。即使不算成本,总共也攒不下几个子儿,如何能支援河北和高句丽的财政呢?”

    李明笑了:

    “你啊,还是格局不够大,只盯着低买高卖的那一点小钱。

    “衙门想充实财政,解决灾民采暖,有的是办法。”

    这话把韦待价的好奇心勾起来了:

    “什么办法?”

    李明一拍大腿:

    “现在的问题不是盐太便宜,而是盐太贵!

    “居然卖二十文一斗,怎么不去抢?老百姓吃不起盐怎么办?”

    “不行,我必须帮家人们把价格打下来,十文一斗!”

    这套反向操作,直接把韦待价弄傻了。

    “殿下不能这样啊殿下!二十文真的是最低价啊,否则财政要完蛋了!河北的百姓还在喝西北风,高句丽的百姓还在吃草……”

    “不过。”李明慢悠悠地补充一句:

    “十文一斗盐是有条件的,不是谁都能买的。”

    哦?

    韦待价听出了弦外之音。

    “殿下所说的条件是?”

    “消费者得用纸币购买。”

    …………

    纸币这一招,李明在担任同平章事的时候已经用过了,帮长安度过了钱荒危机。

    只不过这政策虽然效果不错,但是寿命太短,跟着李明人亡(逃亡)政息了。

    辽东因为远离长安,又没有遭遇钱荒危机,所以反而没有用过纸币,大部分老百姓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而李明就要趁这次财政危机,彻底扭转这种不正确的金钱观念,推广纸币的应用,让交易更便利。

    同时衙门还能将货币政策完全掌握到自己手里,逆周期调节,超发一点纸币收个通货膨胀税什么的。

    只不过,将纸币全面铺开谈何容易?

    毕竟牵涉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可不是一纸行政命令就能强行改变的。

    虽然李明殿下亲自颁布的政令,武德充沛的东北百姓未必会直接造反。

    但在哈耶克的大手之下,民间几乎肯定会对纸币政策阳奉阴违,不是借口拒收,就是诞生“黑市”之类的东西。

    长安那次也是,要不是因为钱荒被逼得没办法,哪个商家会不收沉甸甸的金属货币,而收轻飘飘的纸?

    等到钱荒过去、李明逃亡,你看,纸币不是立刻就沦为废纸了吗?

    因此,要全面铺开纸币应用,关键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让老百姓接受这一新生事物。

    这就需要一些施政技巧了。

    而廉价食盐,就是一切的关节所在。

    …………

    “食盐,只需十文一斗?真的假的?”

    次日,一则重磅新闻在购物的主妇们之间广为流传。

    “我也不知道,反正昨天的《平州日报》上是这么写的。”

    “报纸上写的,做不做数啊?”

    “这么大的事儿,白纸黑字,还能有假?”

    “反正集市也不远,走,看看去!”

    对每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