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农业城市化 (第3/3页)
以进一步扩大内部市场。
很多农村人、乡镇人,不是不想消费,有时候是当地没有这种产品或者服务。
而要实现这一点,前提就是扩大城市就业规模?
如何扩大城市就业规模?
答案就是将农业搬进室内,搬进高楼大厦之中。
以目前海陆丰公司的技术储备,其实已经具备将农业搬进室内的全部条件。
能量利用率更高的光合作用农作物。
已经暗中量产的可控核聚变装置。
庞大的光伏薄膜和光伏飞艇。
高效低能耗的水循环技术。
可以嫁接各种传统农作物的技术。
还有蓬勃发展的农业机器人。
低廉又坚固的建筑材料。
这些条件共同构成了室内农业的基础,让农业全面走进室内,成为了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模式。
只有让农业搬进室内,才可以让农村融入城市,避免了漫长的通勤时间,让农民可以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而不是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和乡镇。
至于如此大规模集中人口在城市,会不会导致大城市病?
所谓的大城市病,其实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概念,而是一种随着时代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比如在古代,要维持一座人口百万的城市,就可能需要耗尽全国之力,才可以勉强供养,而且其中的居住条件还非常差。
而到了近代,大城市人口上限很快就飙升到了五百万左右。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城市的人口上限再次提升,到了几千万的上限。
因此五百万人口的城市群,只要各种技术和设计考虑好,是不会出现大城市病的。
五百万人口这也是海陆丰公司的社会研究中心,通过各种模型和资料,分析出来的一个城市的相对适宜人口上限。
目前国内蔬菜水果和特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概在6亿亩左右。
如果全部采用室内种植,以标准为20层的室内农业大楼为主,加上新技术可以让亩产提升4到6倍,那全国只需要建设占地面积大约600万亩左右的农业大楼,就可以维持当前的蔬菜水果和特产农产品的产能。
600万亩多吗?
不过4000平方公里左右,这还不到全国面积的0.4%,差不多就是4个香江的陆地面积。
如果可以将全国蔬菜水果种植都搬迁到室内的农业大楼,那国内很多地区的人地矛盾,将迎刃而解。
这也将从根本上,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
只要可以实现这个设想,那地球可以容纳的人口上限,将提升到一千亿以上。
虽然这仅仅是计算了农业潜力,没有计算工业和矿产资源,但是如果只是人口翻倍,对于此时的亚洲联合体而言,那是非常容易维持的。
只不过,这种大规模的完全城市化,也必将带来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生育率再次下降。
这是城市化的大概率结果。
要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这也是很多社会研究机构在探索的项目。
而海陆丰公司的社会研究中心,倒是提出了几个比较特殊的方案,试图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问题。
其中一个方案已经计划在一部分城市进行试点。
该方案就是“田园城市”。
所谓的田园城市,那就是打破以往的鸽子笼模式,通过扩大立体空间,增加人均生活空间。
其标准的住房空间,人均不小于50平方米,附带的私人园林、花园、草地之类,要保证人均100平方米。
在这种标准下,要如何保证高层住宅实现这一点?
那自然是利用室内种植技术、人造光照技术等,加上更加好的建筑,保证可以在室内维持绿化。
虽然这种模式,会导致室内用电规模飙升,但此时的亚洲联合体就是发电规模多得用不完。
不断增加的光伏薄膜和光伏飞艇,加上今年接入电网的三座秘密核聚变发电站,整个亚洲联合体内部的发电规模是27万亿千瓦时,这几乎是2024年的2.3倍左右。
如果接下来,南极洲光伏系统也接入电网,那发电规模还会继续飙升。
因此完全不需要担心用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