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晋庭汉裔 > 第十一章 刘羡兵临潼关

第十一章 刘羡兵临潼关

    第十一章 刘羡兵临潼关 (第3/3页)

处扎营,并与何攀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

    “这里是个好地方啊。”何攀打量三河口的周遭,口中做着感慨。

    由于两水相交,在脚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河曲之地。而且此地身处滩涂,稍有高原,视野开阔,一旦周边十里内有人渡河,都会很快为其发现。

    这就意味着,在此处立营,任何人想要从渭南渡河到渭北,都必然会遭受这一营地的袭扰。而想要杜绝这一烦恼,就只能正面进攻这座三面环水的营垒,而这无疑是一件极为困难的蠢事。

    刘羡就是看重了这一点,所以才来到三河口。

    他对何攀说:“何公,烧毁了潼关那批船只后,你估计能拖西军多少时间?”

    何攀稍作沉吟,说道:“如果说是在蜀中,我估计最多能拖二十天,但这里是关陇,我估计船匠不足,要恢复原有的船只规模,大概要等一两个月吧。”

    “一两个月吗?那就按一个月算吧。”刘羡微微皱眉,又道:“可按照我们的计划,要最少三个月时间。”

    “何公,我给您留五千人,一百条船,让您守在这里。要确保一个月过后,您还能再守两个月,不让任何西军渡河,威胁到渭北迁徙的百姓,怎么样,您能做到吗?”

    何攀用手抚摸过胡须,玩笑道:“请主公放心,再怎么说,我也是参与过灭吴之役,监造过水师的。虽说陆战上可能不及西军,但在水面上,我与王襄阳(王濬)下建邺的时候,这些人还不知在哪里吃奶呢!”

    听到这个玩笑,刘羡也不禁莞尔。他想起当年平吴之役结束后,何攀跟随在王濬身后,进京献礼的时候,自己也不过才七八岁,令他心生感慨,继而对何攀行礼道:“那就有劳何公了。”

    老实说,其实这个开局并不算顺利。虽然刘羡顺利地烧毁了西军位于潼关的船只,可由于迎面便下了一场大雨,土地已经变得泥泞,这对于急需要加快速度的迁民工作来说,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

    但这是事先已经预料过的,虽然此时自己已经不在河东,但刘羡相信自己的属下们,他们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事实上,在下定决心后的这三个月里,整个幕僚团都在竭尽所能地贡献才智。他们都知道,自己在做一件超出旁人想象的事业,一旦成功,整个团体的战略态势都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因此他们抛下了之前所有的矛盾与龃龉,在此刻完全成了一个团结的整体,发挥出了惊人的效率。

    虽然在西军看来,这三个月,河东是陷入了沉寂之中,但实际上,河东军却悄然完成了迁民的所有准备。

    首先是扩军,河东军从原本仅有的两万余人,迅速扩张到了近五万人。然后是劝民,属吏们竭尽全力地到乡县中动员民众,希望他们在夏收后随之迁徙,获得了极大成功,绝大部分的遗民最终都同意了进行远徙,仅有少量人选择了留下来。与此同时,还有诸如整顿物资、梳理路线,联络盟友等种种杂务,除去少部分事务还在等待结果外,基本都顺利完成。

    其实这里面有许多征兆,若西军的斥候细心一些,往这个方向多加了解,其实不难推理出事情的真相。但由于整个计划过于出乎常理,导致整整三个月内,征西军司从上到下,都没有发现这个可能。

    而现在,随着刘羡烧毁了潼关的西军船只,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了。

    这也就意味着,计划中所有规划好的环节,都要随之共同推行。不管征西军司的反应如何,也不管中间出现了什么意外,都要毫无迟疑地走下去。毕竟这个宏大的计划就如同一块下山的石头,一旦启动了第一步,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以走。刘羡身为其中的一员,也只能顺应这块石头的力量,等待终点的抵达。

    事实也确实如此,将说好的物资交接给何攀以后,刘羡不再在此地多留,而是按照事先计划,率领余下的兵众转而北上。接下来,他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关中闹得天翻地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