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华人股神 (第1/3页)
纽约曼哈顿。
陈文骅坐在一间办公室里,透过窗户,那是可以俯瞰华尔街的优越位置。
此时的他,正在写‘致股东的一封信:丰收的季节’。
“在过去的1970年,联合麦迪逊的市值从1200万美金的最低谷(6月),年底已经涨到5000万美金,涨幅高达300%。”
“我想着主要是来源两个方面的收益:第一,联合麦迪逊在5月初旬,开始买进‘漂亮50’的股票,期间买入道琼斯指数平均值不到700,斥资5000万美金,买入期为5~6月;从7月份开始,道琼斯指数开始反弹,年底道琼斯则涨到840,我们账面获益朝1500万美金。”
“第二,联合麦迪逊旗下的泰扬公司,获得便利贴的‘20年专利权’,便利贴在美国大受欢迎,有人预测它将为联合麦迪逊公司带来丰厚的盈利。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下一步将至于‘便利贴’的全球发展,以及维护‘专利权’合法权益。”
29岁的陈文骅,既有沉稳的一面,也有属于年轻人的激情一面,此刻他便心情彭拜。
虽然他仅持有联合麦迪逊46%的股权,这家企业的总市值也不过5000多万美金,对于他的个人财富来说只是一部份而已;但是,这是一份事业,也是他在华尔街立足的根本。
一手实业,一手金融,这是父亲给他说的话。
在1967年时,陈文骅收购联合麦迪逊,此时其只是一家500万美金的上市微型企业;然后他快速的通过收购人寿保险和泰扬,并投入股票市场大量的资金。
等到1969年初旬的时候,联合麦迪逊的市值已经突破1600万美金;更重要的是,他在年初已经陆续套现成功。
高抛低吸,让他在华尔街开始暂露头角,成为继蔡志勇的第二代华裔‘股神’。
当然,伴随着‘便利贴’的成功,华尔街发现——陈文骅不仅仅是股神,更是一位投资高手。这和那些只知道金融投资的不同,如今便利贴成功,便有了一个基本盘。
与此同时,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 3M公司总部,CEO比尔麦克奈特正对着一份市场报告愁眉不展。
报告显示,泰扬公司的便利贴上市仅一年,便占据美国办公用品市场 10%的份额,且增速仍在加快。而这份“爆款产品”的核心技术,竟与 3M六年前的一项研发成果高度相似。
“召集管理层会议,让斯宾塞博士也过来。”比尔放下报告,语气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懊悔。
1967年,3M研发人员斯宾塞西尔弗博士在研究高强度粘结剂时,意外发现一种“粘性不强却可反复粘贴”的胶水。但当时 3M正聚焦工业用高强度粘结剂,没人意识到这种“鸡肋胶水”的价值,甚至未为其申请专利。如今,泰扬公司不仅用同款胶水研发出便利贴,还通过专利布局垄断了市场,这让比尔既自责又惋惜。
会议室里,气氛格外沉重。比尔率先起身,对着众人深深鞠躬:“我要向大家道歉。六年前斯宾塞博士研发出可反复粘贴的胶水,我们没能重视,更没申请专利,如今让泰扬公司抢占先机,错失了一个潜力无限的产品。”
话音落下,有人连忙劝慰:“比尔,这不能怪你。当时谁能想到,这种‘粘不牢’的胶水能做成办公用品?泰扬能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华裔 CEO针对性研发,我们缺乏这样的契机而已。”
斯宾塞博士也点头附和:“没错,当时我也没想出这款胶水的应用场景,这不是任何人的错。”
听着众人的安慰,比尔渐渐平复心情,但眼神依旧坚定:“泰扬只是家小公司,没有全球销售网络和生产能力,知名度也远不如我们。我会亲自去纽约,和他们谈便利贴的授权合作——就算不能夺回主导权,也要通过合作弥补这次失误,不能让竞争对手抢占先机。”
这个决定,立刻得到管理层的一致支持。在他们看来,3M遍布全球的工厂和经销商网络,是泰扬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能拿到授权,凭借 3M的渠道能力,完全可以将便利贴打造成全球性产品,甚至反超泰扬的市场份额。
当比尔带着团队奔赴纽约时,陈文骅刚完成致股东信的最后修改。得知 3M有意合作,他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这正是他期待的局面。“告诉比尔先生,我在华尔街 40号的办公室等着他。”陈文骅对助理说,指尖轻轻敲击着桌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