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张信用卡 (第1/3页)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我小的时候,可以用贫困二字来形容我们家。三岁那年,爸妈带着我来到大城市上学,而比我大整整五岁的姐姐则留在了老家念书,由奶奶照顾她。自打我记事起,贫穷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我们全家人的心头。那些年,我们蜗居在二十平米的房间里,没有厨房,没有阳台,甚至没有卫生间。我的父母是乡下来的打工人,所以钱并不好挣。说起来,他们与现在社会上的打工人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没有什么文化,因此,他们从不会辅导我做家庭作业,也无法支持我去培养一些有用的兴趣爱好。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书包和文具盒总是旧旧的,就连铅笔也没几根新的。因为是外地人,并且家庭条件差,我们班从老师到同学,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及其他个别与我情况类似的学生。好巧不巧,在学习上我竟然严重偏科,语文数学简直学不进去,所以经常被班主任和数学老师教育;唯有英语于我而言比较简单,好似生来就能看懂音标,学起来特别轻松。那时的英语老师可是相当喜欢我的。
那时是零几年,学校都要缴纳代办费、书杂费等等。每次开学,我的费用总是不能及时缴纳,当时的我很难受。那时候,我总是低着头,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交完费用,领到崭新的课本,而我只能默默坐在座位上,胸口像堵着什么。每次老师点到我的名字,我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不懂为什么家里总是没钱,也不知道该怎么向父母开口,只能把这份无助和委屈藏在心里。
不记得是几年级发生的了,那件事让我深受打击,直至今日仍不能忘怀。
我在班里结交了三个好朋友,由于我们几个家住得很近,所以几乎每天放学都结伴而行。其中一个外地女同学长得像是混血儿,很好看;她家里是做生意的,家境很好,住在环境相当不错的小区;我有一次去她家里玩过,她家的客厅超级大,卫生间竟然还有一个大浴缸,那时的我都羡慕死了。另外两个女同学也都是本地人,家庭条件也比我好。不过她们都没有排斥我,我们一直很要好。当然,这是我以为的。
直到后来某一天,我才明白,原来我们并不要好。
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天空灰蒙蒙的,仿佛随时会下雨。放学铃声一响,同学们三三两两地结伴离开,我也与往常一样,和她们三人一同出了校门。走着走着,她们三个忽然对我说,她们有事情要去旁边巷子里商量,让我等一下;于是,我就待在原地,等着她们回来。
我也不知道究竟过了多久,我只记得当时天快黑了,我一个人在那,有点害怕。我想我们该回家了,不如我去催一下吧?于是我朝着那个巷子走了过去。
可当我来到巷子里却发现,一个身影都没有,她们早已不见了……
当时我只觉得心里有块大石头,压得我喘不了气,我仿佛看到周围有一群人在笑话我,在嘲笑我被好朋友抛弃了。她们去哪儿了?她们是不跟我玩了吗?我很伤心,我很想哭。可来来往往那么多人,我不能哭,太丢人了。
还没走到家,我就想明白了,其实她们是排斥我的。我想,一定是因为我家里穷,但也可能是因为我语文和数学成绩不好吧?那我以后还跟她们讲话吗?还是绝交吧?可要是她们来跟我讲话,我理不理呢?到底该怎么办呢?要是我家里很有钱就好了,那我一定会有很多朋友的,不是吗?
后来不知怎的,她们又开始跟我说话,跟我一起回家了。只可惜,她们在我心里已不是最要好的朋友了。
现在想想,真是可笑。但一直到现在,我都没有问过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并不想知道。小时候的我本就因为家里条件差而感到自卑,这件事让我内心愈加自卑与愤恨,原来遭人嫌弃是这种感觉。我想我再也不会跟这种人做朋友了。
时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小时候的我了。初中毕业后因为偏科严重,最终我选择念五年制大专学校,并选了英语专业,我想应该朝着自己的强项去学习和发展。我的父母倒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毕竟少念三年高中也能省不少钱。
作为英语课代表的我那时深受班主任喜爱。班里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同学,大家和睦相处,根本没有人歧视外地人,也没有人嫌弃谁家里条件差。但确实有一些像地头蛇一样的学生欺负过我,当时我心里也害怕过,不过我知道她们也不敢把我怎样,只是吓唬我罢了。
那些年,家里条件并没有宽裕多少,所以平时的生活费也不多,寒暑假我和我的好朋友甚至会出去打工赚零花钱。那段日子不说记忆犹新,总之也是青春的一段美好回忆。在那几年我也交到了真心相待的好朋友,当然也谈过几次恋爱。但我心里总在期待,总在幻想,什么时候能变成有钱人呢?
在 2011 年的暑假开始之前,学校通知我们即将升四年级的同学可以开始实习了。我和我的同学们都高兴坏了,终于不用每天早起了!再也不用背书和考试啦!我们彻底解放喽!大家都兴奋地交流想要实习的单位,有些人担心找不到好的实习单位,有些人甚至并不想去实习;而我却十分期待未来的实习生活,实习意味着工作,工作意味着有工资拿,这还不好?
可谁会知道,在后来的几年里,我曾无数次地遐想过,要是还在学校念书就好了,要是不用打工就好了……
这是我第一份正式的工作,至今都记忆犹新。
那年 11 月 1 日,我和我的同桌一起入职了一家肯德基门店。在那几年,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国外餐饮品牌席卷着中国大部分城市,一时之间成了国内年轻人和有钱人的消费热点。对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