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山洞 (第3/3页)
一路抵达洞内,除了些许细碎的砂石外他没看到任何动物遗留下来的粪便,更没嗅到任何怪异的气味儿,这点很让他满意。
同时也说明这里可能确实未被其它动物踏足过,还算片处女地。
山洞内部高度约莫3m,洞顶凹凸不平,呈青黑色,像是一块岩石粗糙的表面。
自陈舟落脚处往前,洞壁勾勒出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整体空间大约120平方米,地表以砂石为主,间或掺杂着坚硬的岩石。
这里同样没有动物毛发或粪便,但不代表没有生物活动的痕迹——
陈舟在砂石中发现了一些早已晾干的昆虫尸体,还找到了一截大拇指粗细的不完整蛇蜕。
担心附近藏有冬眠的蛇类,他还仔细地搜寻了一圈,并且用长矛翻动了一下比较松软的砂石,结果一无所获。
那条蜕皮的蛇似乎只在这里短暂地停留过一会儿,待换下蛇皮后便永远地离开了这里。
再往里,洞壁上分出两条岔路,其中一条宽阔些,约莫2m高1m宽,可容纳一人通行。
另外一条便显得格外狭窄了,仅有1.7m高,80cm宽,陈舟必须要弯腰侧身才能挤进去,而且进去以后走不了两步就得停下,以避免被卡住。
看这条岔路的狭窄程度,保尔想钻进去更没戏,倒是毕楷可以尝试一下,他的体型在三人中最瘦小,而且习武之人,灵活度也不差,遇到一些特别狭窄的地方甚至可以缩骨。
不过陈舟对这条岔路并没有多大兴趣,120平的空间已经足够使用,他只想知道这条岔路通不通风。
如果岔路通风的话,便有在洞内生火的可能了。
但凑近狭窄岔路,认真听了一会儿,感受过这里的气流走向后陈舟最终否决了这一想法。
他既没有听到穿过缝隙产生的风声也没感受到清冷的风或是新鲜的空气,这说明岔路应该是通往洞穴更深处乃至地底的,往那里排放烟气很有可能会重新涌上来。
被迫打消利用狭窄岔路通风的想法后,陈舟又探索了较宽的岔路。
有过深潜的经验,对于洞穴内部空间的走向和高低落差,他格外敏感。
宽岔路非常长,在其中行走的过程中陈舟能明显感觉到这条道路总体是向下延伸的,也就是说沿着这条路前进,他是在一点点深入山体内部。
向前向下途中他不止一次看到两侧出现新的岔路,不过那些岔路都更加狭窄,根本无法容纳他的躯体。
整个岔路基本呈不规则的鱼骨状,而且极为狭长。
陈舟一路走了接近200m都未走到尽头,只是愈发深入地底,两旁的裂隙也越来越多了。
除此之外,岔路中的光线也越来越稀少。
陈舟虽然具有夜视能力,但夜视能力不代表他可以在完全无光的环境中视物,起码也要有微光这个前提条件他视网膜中的运动传感神经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由于这里接近无光,他能看到的景象也越来越黯淡,并逐渐接近正常人认知中的“伸手不见五指”了。
担心再往前完全看不清景象后失足跌入深坑或是一头撞在锋锐的石头上,陈舟果断停止向前并掉头重返洞穴开阔处。
……
探查过后,他对这个山洞很是满意,认为它完全具备改造成庇护所的资质。
当然,山洞中的那两条岔路着实有些煞风景。
狭窄的岔路陈舟打算直接用石块封住,至于较为宽阔的岔路,他想将其利用起来充当柴房。
砍伐成短块的木条直接塞进那岔路深处,长达数百米的岔路可以储藏足够消耗一整年的柴火。
而且洞内十分干燥,有利于加速木柴中水分的流失,同时可以避免柴火被雨水打湿,这也就变相减少了烧火时产生的烟气。
唯一有点麻烦的就是山洞向下倾斜且略显狭窄的入口。
确定要将这里改造成过冬的庇护所后,陈舟打算辛苦一些,制造一条方木阶梯,自上而下铺下来,既能防滑也能减少跌落的风险。